【大江南北】鐵灶山石刻與法藏寺

文/莊馬炮、洪少霖 |2025.05.07
84觀看次
字級
鐵灶山法藏寺。圖/莊馬炮、洪少霖
南海觀音石刻與對聯。圖/莊馬炮、洪少霖
龍鳳碑。圖/莊馬炮、洪少霖
阿彌陀佛像。圖/莊馬炮、洪少霖

文/莊馬炮、洪少霖

宋代時,福建泉州鐵灶山上建有道觀,有道士在山頭利用鐵灶煉丹,故名「鐵灶山」,又名「秀林山」。

資料記載:鐵灶山早期為道家道場,唐宋時轉化為佛門淨地,明清時則成為儒學書院。當地曾出十八學士,其中有一位探花。

鐵灶山為秀靈之山,屬紫帽山脈,數億年前當地為海之深溝,山中多有奇石,地質學家稱之為「古海蝕石」。

佛國

此二字原為宋理學家朱熹所書,意指「此地古稱佛國,滿街皆是聖人」。乃朱熹對泉州當地宗教文化、人文素養、社會昌盛繁榮的一種肯定。

另傳說鐵灶山「佛國」二字為理學家、晉江人陳紫峰所書,也有人說是福建省第一位狀元尚書徐晦所題。

南海觀音石刻與對聯

南海觀音石刻為宋代風格,其旁有對聯為清初題刻,此石形狀尤如人之心臟,意:「心中有佛,佛在心中。」為紫帽山「百心」之首。亦如風動石,禪機中有「風動心不動」之說。

其旁有對聯:「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意在觀音菩薩大慈大悲行願。因石像赤足立於朵雲之上,雙手相疊放於小腹,手中持念珠一串,似鄰家婦女般親切慈祥,因而也稱為「念珠觀音」。

阿彌陀佛像

佛法教育我們解脫自在,人在世時需要佛法智慧,才能讓生活更美好圓滿;百年後需要有歸宿,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他的世界可以接引我們往生極樂世界,免於輪迴之苦。所以,阿彌陀佛也稱為「接引佛」。

該石刻造像為南宋時期風格。觀看石像,其身披通肩,赤足立於蓮台,左手置於胸前,手掌作蓮花狀,右手下垂,掌心向外,乃為接引眾生之意。其所結「與願印」,又稱為「施予印」、「施願印」、「布施印」,表示接受世人所有願望,以及實現、救濟之意,願眾生萬事皆能如願以償。

旃檀瑞相

旃檀像,即釋伽牟尼佛造像,為南宋風格,題字對聯為清康熙己丑年刻。

該像赤腳而立,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前伸,掌心向前,手指向上,正上方有「旃檀瑞像」四個大字。據史料記載,此像曾獲梁武帝、隋文帝、宋太宗等歷代帝王供奉。

龍鳳碑

「攀龍鱗、附鳳翼」,故稱「龍鳳碑」。原由唐代虞世南手書,明代趙州刺史蔡懋昭刻,立於趙州城內望漢台前,以頌「高陽忠藎凌雲上,光武神威渡水來」之壯舉。

據當地人介紹,鐵灶山中另有「無量壽佛」石刻,現隱於山林之中,當中尚有不少其他象形奇石,當地人稱之為「伏獅石」、「聽法龜石」等。且因釋道儒皆曾在鐵灶山駐足,附近原有宋至明清墓葬五十餘座,部分尚存。

如今,鐵灶山法藏寺四周大多已商業開發,僅該寺與成片綠樹相伴,獨保一方清淨。彷彿在塵世間守護淨土,延續古往今來一片古樸、柔和的方外之地,留予世人一分悠遠之情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