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吃稀飯等於喝糖水」近年在網路上引發熱議,讓不少習慣早餐喝粥的民眾心生疑慮。究竟稀飯是升血糖陷阱?還是長久以來中醫推崇的養生良方?中醫師指出,從中醫角度來看,稀飯既不是單純糖水,也不是人人都適合的補品,關鍵在於體質與搭配。
Dr.Nice中山斯林中醫診所中醫師陳楚鏞說,稀飯性味甘平,入脾、胃經,有「養胃生津、和中補虛」之效。《本草綱目》記載粥有「十利」,能濡養脾胃、止渴、調和腸胃,被視為調理體質的重要食療。
在中醫理論中,「脾胃為後天之本」,負責運化水穀精微。若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常見疲倦、食少、怕冷等症狀,一碗溫潤稀飯能協助恢復消化功能,對病後虛弱、口乾舌燥者有助益。
然而,中醫推崇的粥,與現代人喝的「白稀飯」並非同一概念。古人強調五穀搭配與火候掌握,藉「粥有藥味」達到調理效果。
從現代營養學角度來看,白米煮成稀飯後澱粉高度糊化,使升糖指數(GI)大幅提高,血糖吸收更快。因此,對糖尿病、代謝症候群患者而言,一碗白稀飯確實可能像「喝糖水」般使血糖快速上升。
「吃對粥,比吃白粥更重要。」中醫強調「配伍」,稀飯真正的價值,在於與五穀、藥材的搭配。常見養生粥包括山藥粥、蓮子百合粥、小米南瓜粥、紅豆薏仁粥等。
火候也影響粥的功效。若煮得過稀、過爛,容易失去「穀氣」而僅剩糖水;若保持適度稠度、加入雜糧與豆類,則能保留纖維、減緩升糖速度。
「誰適合?誰不適合?」是否適合吃稀飯,陳楚鏞建議,應依體質判斷。應少吃稀飯者如糖尿病、肥胖、代謝症候群。適合食用者如脾胃虛弱、病後調養、胃炎、食欲不佳者以及老年人與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