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極限運動家 王凱翔—星空選中我 讓我替它發出一點光 文/記者陳杰、王梓涵、史衛燕 |2025.11.23 語音朗讀 14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紐西蘭上空的極光。圖/受訪者提供蟠龍山長城上空的極光。圖/受訪者提供王凱翔參加2023年UTMB環白朗峰越野賽。圖/受訪者提供澳洲十二使徒岩上空的星河。圖/受訪者提供坎培拉上空的紫金山彗星。圖/受訪者提供王凱翔在夏威夷莫納克亞天文台滑雪。圖/受訪者提供 文/記者陳杰、王梓涵、史衛燕 五個月前,阿爾卑斯山的冰川險峰間,一架直升機在強風中不停搖擺。機艙內,王凱翔有些緊張,腦海裡閃過的念頭卻是:「我還有不少科研成果沒發表呢。」幾天後,在阿爾卑斯山脈最高峰白朗峰的登山滑雪中,他在登頂下撤時又經歷了一次意外滑墜。「如果不是當時有結組,那我大概率將墜下千米深的山谷……」當天傍晚,他背著滑雪板疲憊不堪地走在森林裡,轉身望去,滑行過的破碎冰川和遠處夕陽餘暉中的小鎮美得不可言喻。極致的險和極致的美在此刻交織,這種矛盾統一的體驗,讓他痴迷不已。但對王凱翔而言,比群山更高遠的召喚來自星空。支撐他前行的力量夜幕垂落,星光閃爍。頭頂是遙遠的光點,也是他自少年時代起便深深著迷的宇宙。二○○九年七月二十二日,一場罕見的日全食掠過長江流域,那時還在上初中的王凱翔,和上萬人一起聚集在浙江紹興的廣場上,目睹了「太陽被月亮吞沒」的震撼瞬間。「光迅速暗下去,月球陰影快速地壓過來,全場驚呼尖叫……」他舉起手中的卡片相機,拍下了人生第一張天文影像。儘管粗糙,卻真實記錄了他與宇宙奇觀的第一次正式「相遇」。「那種超越現實的體驗,會長久地在心中泛起波瀾。」從那以後,他主動閱讀天文書籍、嘗試觀測天象,大學階段起深入接觸嚴謹的天體物理研究,也愈來愈深入多彩的星空攝影世界。他說,天文學是一門以觀測為基礎的學科,而拍攝星星,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科學的延伸」。那時的他還不知道,這項愛好會在許多年後,變成支撐他走過科研低谷的力量。博士階段,王凱翔進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天文系,主攻星系演化研究。他形容自己做科研就如同「福爾摩斯探案」,或像是「宇宙考古」︱︱「我們看到的星光,可能是上百億年前發出的,我的工作就是解碼這些光裡的信息,拼湊出星系演化的故事。」然而,科研之路並非坦途。研究的關鍵期,新冠疫情襲來,導師的線下指導中斷了三年,他成了學術路上的「孤勇者」。面對延遲畢業的壓力、外界的質疑,他找到了獨特的解壓方式︱︱進山滑雪、拍攝星空。「極限運動給了我內心的支點,讓我知道即使科研遇到挫折,我還能做個快樂的滑雪教練。而星空攝影訓練了我的觀察力,讓我在複雜數據中更快捕捉關鍵信息。」這些看似與科研無關的愛好,最終都成了支撐他前行的力量。收穫了別樣的體驗二○二三年,在西雅圖舉辦的美國天文學會(AAS)新聞發布會前,王凱翔把自己關在酒店房間裡哭了一場。「不是因為委屈,而是因為終於能把研究多年的成果拿出來,那種緊張又珍視的心情,就像要把藏了很久的寶貝展示給全世界看。」他以獨立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訊作者身分在《自然》期刊發表論文,首次系統揭示超致密矮星系由普通矮星系演化而成的完整機制。一位業內專家專門發來郵件:「不知道有沒有人告訴過你,你文章裡的那幅圖,真的很cool(酷)。」王凱翔總說,天文學研究常要「靠天吃飯」,這份不確定性恰好與星空攝影奇妙契合。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一次觀測,是在夏威夷莫納克亞天文台。「那裡的凱克望遠鏡是全球最頂尖的設備之一,我們好不容易申請到三個夜晚進行觀測。」可當他跨越太平洋抵達夏威夷,連續多日的暴風雪天氣卻讓觀測計畫全部泡湯。原定要和哥倫比亞中學生連線直播觀測實況,最後只能換成講報告分享。「但我大概是第一個在那座天文台上滑雪的中國研究者。」王凱翔笑著說,「沒觀測成功,卻收穫了別樣的體驗。」星空攝影 一種與宇宙對話的方式類似的「意外」,也發生在星空攝影的途中。他曾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島等待英仙座流星雨,卻遇上從撒哈拉沙漠襲來的沙塵,整片天空灰黃模糊,幾乎無法拍攝。那晚,他把相機架在一旁自動拍攝,鋪了墊子躺在半山腰,安靜地看著朦朧的天幕。「那次沒拍到出彩的作品,但那個夜晚依然屬於我。在星空下,我的想像力是不受束縛的。那是一種極致的自由。」正是這些「不成功」、「沒拍到」,讓他漸漸懂得「等待」的意義︱︱科研沒有絕對的成功或失敗,攝影也不必有「必須出片」的壓力,順應自然節奏,反而能收穫驚喜。解開一道許久謎題二○二四年五月,劇烈的太陽風暴來襲,通過空間天氣預報並結合自己的經驗判斷,王凱翔提前鎖定北京以北的金山嶺︱︱蟠龍山長城一帶,認為可能出現極光。地磁暴開始的當晚,他與同伴驅車前往,經歷一晚的風雨和沙塵,為了尋找晴空區,在寒風中等待了幾個小時。當彌散的紅色光柱出現在長城背後的天際時,他忍不住落下眼淚。「那是第一次有人在北京境內的長城上拍到極光。我們記錄下了畫面,彷彿參與了一場創造歷史的事件。」在王凱翔眼中,星空攝影是一種與宇宙對話的方式。而這種「對話感」,與科研中發現新天體的體驗如出一轍。一次分析觀測數據時,他偶然瞥見一個從未被記載過的天體,忍不住在心裡默念:「嘿,億萬光年外的小傢伙,這是第一次有地球人注意到你吧?」那種雀躍,就像解開了一道藏了很久的謎題,是任何榮譽都替代不了的體驗。「每當這時總會覺得,不是我主動選擇記錄星空,而是星空選中了我,讓我替它發出一點點光。」珍惜當下所能感受凝視宇宙,給他帶來了什麼?「它讓我變得更簡單。」王凱翔說,「在宇宙的時間尺度下,人類的煩惱渺小得不值一提。萬物終將消失,反而讓人更珍惜當下所能感受到的一切︱︱一朵花,一塊岩石,一條冰川,一片海洋,大到整個地球、太陽,都不是永遠存在的。」「如果大家都能多看看星空,或許會發現,世界其實沒那麼複雜,而探索與熱愛,永遠值得我們全力以赴。」他說。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天文學家】劉博洋 用熱愛鏈接大眾與星空 下一篇文章 熱門新聞 01【詩】很遠的那邊2025.11.2402【島嶼拼圖】啜飲時光佳釀:探訪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2025.11.1803【閃文集】貓咪成長的魅力2025.11.1804【歲時.節氣】小雪──霜風一夜落寒林2025.11.2005COP30首份草案 重啟化石燃料戰場2025.11.2006新營講堂慢活閱讀 佛光家庭享受走讀趣2025.11.2007佛大蔬食系 國際廚藝賽獲銀、銅牌2025.11.2008【愛的關鍵字】 老壯世代的共居挑戰2025.11.2009【分享時刻】荷花與火車2025.11.2010北島佛光山三皈五戒 點亮自性開啟智慧2025.11.2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天文學家】劉博洋 用熱愛鏈接大眾與星空【天文學家】鄧李才 找到世界級天文台址【西蘭卡普傳承人】唐洪祥 織錦裡的土家風情【苗繡傳承人】龍祿穎 針功夫 繡出錦繡天地【湘繡傳承人】江再紅 新創意 弘揚工匠精神【易水硯傳承人】鄒天然 硯雕藝術讓石頭成倍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