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峰源
一九七七年十月立法院會議期間,立法委員胡秋原對行政院施政報告提出書面質詢,強調台北市長林洋港的專制獨裁,升高了台北大都會地區的危險性,不惜將台北市兩、三百萬市民置於洪水災難中。儘管反對聲四起,仍無法撼動林洋港興建翡翠水庫的決心。
一九七八年六月,林洋港轉任省政府主席,李登輝以一介書生被任命為台北市長。到任後,他走訪市區實地了解情況,也蒐集了許多資料加以研究。八月初,台北發生旱災,李登輝親自指揮,啟動分區供水、隔日供水,同時關閉游泳池、限制大戶用水量並宣導節約用水,還接洽有關單位進行人造雨。待降下雷雨後,才暫緩了台北的缺水危機。
為一勞永逸解決缺水問題,李登輝持續爭取中央支援。一九七九年一月,行政院正式通過翡翠水庫興建計畫;五月十日,台北翡翠水庫建設委員會成立,台北市長兼主任委員,與執行長謝毅雄同日到職,負責規畫執行水庫建設工作。在李登輝親自督導下,各機關相互支援、工程同仁盡力克服困難,讓大壩的各項準備工程,如通達道路橋梁、施工區辦公室廳舍、大壩基礎設計等作業如期完成。
一九八一年七月,翡翠水庫大壩工程開工後,李登輝也常視察工程,掌握進度。後來他轉任省政府主席,繼任的市長邵恩新、楊金欉及許水德,一棒接一棒,終於在一九八七年完成翡翠水庫建設。從此,大台北民生用水無虞。
台灣水庫建設歷史已逾百年,水庫有調節洪水、農業灌溉、民生給水、水力發電、觀光旅遊等功能,奠定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根基。翡翠水庫完工後,蓄水量位居全台水庫第二大,僅次於曾文水庫,大台北地區從此不再有缺水夢魘;水庫集水區還有專人管理,水質優良、價格便宜,不僅周邊城鎮共飲翡翠水,更有引水發電的功效,降低對環境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