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博
那是一個尋常的清晨,我像往常一樣打開電腦,但剛盯著螢幕沒多久,就覺得有些不對勁兒:螢幕上的文字似乎籠罩著一層薄霧,尤其是左眼。這種不適讓我有些心慌。
我是吃文字飯的,眼睛就是我的「生產工具」,視線模糊不僅影響效率,更像是一種隱形的危機。最初我還以為是前一晚休息不夠,或者只是偶爾的疲勞,但用了滴眼液舒緩後,幾天下來情況依舊,左眼的問題愈發明顯。
古人早已明白「目之所及,心之所安」的道理。眼睛是我們與世界連結的橋梁,一旦模糊,萬物便失去了清晰的輪廓。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寫道:「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光陰流轉,視力隨年歲而漸衰,眼睛的明澈正如清泉與明月,一旦渾濁,才知珍貴。
我焦急地「上網問診」,搜索「眼睛突然模糊」,AI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從白內障到青光眼、乾眼症、黃斑部病變都有,但沒有一樣說得清楚。AI像一個踟躕不決的醫生,只能安慰你「請諮詢專業醫師」。這讓我想起古人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當局者迷,旁觀者清,AI的答案雖多,卻依然隔了一層霧。
於是我去了附近的診所。語氣溫和的女驗光師問我:「你怎麼四年都沒來檢查?眼睛應該每兩年檢查一次。」我有些尷尬地回答:「一直沒接到你們通知。」她一邊調整儀器,一邊笑道:「現在都透過電郵通知,也許在你的垃圾郵件裡。」
我從高中時期開始戴眼鏡,兩隻眼睛近視度數都在四、五百度之間,左眼略深;近年隨著年紀增長,又出現了老花、散光的問題。
老花眼學名「老視」,是隨著年齡增長,眼睛調節能力下降所致,常見症狀為近看不清楚,需要把書報愈拿愈遠才能看清;散光則是因為角膜或水晶體表面不夠平滑,使得光線無法聚焦於視網膜的同一個點,從而導致視線扭曲、模糊。兩者雖然常在中老年同時出現,但本質不同:一個是調節功能退化,一個是光線折射異常。為對付這兩個問題,我在幾年前專門配了閱讀眼鏡。
經過詳細檢查,驗光師給出了我的兩眼最新數據:右眼近視減了七十五度,散光保持不變;左眼近視略增了二十五度,但散光減少了七十五度。眼壓兩側都正常,這讓我稍稍鬆了一口氣,但真正讓我擔心的是左眼的狀況。
「你的左眼開始出現初期白內障了。」她語氣平穩地說。我一愣,白內障這三個字我聽過很多次,卻從沒想過會落到自己身上。那一刻,心頭一陣沉重,眼睛伴隨了我大半生的文字旅程,如今卻也開始在歲月裡漸漸老去了。
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它們不僅僅是器官,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想想親人的笑容、遠方的風景、書頁上的墨香,哪一樣不依賴眼睛去感受?若失去光明,生活將失去一半的詩意。
驗光師見我面部肌肉緊繃,立馬安慰我,說白內障是眼睛水晶體發生混濁的一種常見疾病,好比原本透明的鏡片被時間染上了灰塵,是可治療的視覺問題,且現代手術技術已非常成熟,一般無需恐慌。她說我目前只是初期,水晶體尚未完全混濁,可以繼續觀察兩三年,再考慮是否需要手術。她建議我別急著更換平常戴的眼鏡,先更換閱讀眼鏡,以改善使用電腦時的清晰度。
我照辦了。兩周後戴上新眼鏡,彷彿「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眼前的文字、圖像,又一次變得明朗。此刻我才深刻體會到,視覺的清晰,並非理所當然,而是一種恩賜。
這次經歷給了我幾個啟示。首先,不能忽視身體的細微變化,尤其是眼睛,不管是短期不適還是逐漸模糊,都應該盡早尋求專業意見,而非一味依賴網路和猜測。AI再智能,也替代不了一名專業的驗光師。
其次,醫療信息必須與時俱進。我最近清理郵箱,果然發現了兩年前診所的提醒郵件,居然都躺在「垃圾郵件」裡。原來,所謂「誤診」並非始於醫生,而是敗給了科技的誤判。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年紀愈大,愈要善待眼睛。我們花很多錢買手機、電腦,卻常常忽略了同樣需要「保養」的眼睛。眼睛不僅是觀察世界的窗,更是心靈與外界的橋梁。它們才是最原始、最精密的「相機」,承載了我們一生的光影與故事。
即使歲月無情,即使白內障來敲門,也不必懼怕。醫學的進步給了我們希望,而真正需要學會的,是在時間流逝中,珍惜當下的光亮。只要還能清晰看見書頁上的字,還能辨認親人的笑臉,還能捕捉到天空中一隻飛鳥的剪影,那麼我們便仍在與這個世界熱烈相遇。
因此,當我重新戴上新眼鏡,看清眼前的文字時,心底忽然湧起一種感激。眼睛啊,你不僅讓我看見世間的顏色,也讓我看見歲月的真相。這或許正是生命給我的提醒——唯有懂得珍惜,才能真正「點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