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美關稅談判傳出有好發展,美對台關稅稅率有望下調且不疊加;於此同時,又傳我方將在美國打造「類科學園區」,且承諾在美投資的包含整個台積電生態系,引發是否得不償失的爭議。
國際局勢多變,地緣政治影響加上美國祭出關稅戰,是這波台灣科技產業「東進美國」的基本背景。放大格局來看,世界經濟板塊正在轉移,後全球化時代的新挑戰,以及科技能力與製造能力將成為基本國力,人才、算力、電力決定國家的競爭力,這些圍繞全球競爭的走勢,則將考驗台灣的未來。
慶幸的是,台灣已積極參與全球先進產業行列,包括AI、電動車、先進晶片等。其中AI將在未來十年帶動半導體與邊緣運算的發展,半導體更已成為新型態的戰略物資,重要性不亞於石油。這些台灣都已站在有利的位置,也是台商必須持續走向全球的主因。
但大家還是擔心台積電大規模赴美投資,會不會直接就變成「美積電」?尤其美方官員公開提出「美台晶片產能五五分」的構想,更讓人擔憂台灣晶片產業的未來。針對上述質疑,施振榮與史欽泰這兩位極具代表性的台灣科技大老,近日不約而同出面「闢謠」,他們的看法很值得大家參考。
擔任台積電董事二十年的施振榮指出,台灣的資源有限,尤其半導體所需的人才(人力)、水電、土地等都無法提供全球市場的龐大需求,因此擴大海外生產製造據點,在市場所在地設廠,而研發服務仍由台灣總部提供,這是台商布局全球的思惟,可擴大台灣的產業影響力,不但不會弱化台灣的矽盾地位,反而是台灣國力的延伸。
施振榮並舉日本經驗為例,大家以為「廣場協議」造成日圓大幅升值,導致日本企業失去競爭力,陷入失落的三十年。其實日本科技產業過去曾是世界第一,但因不願做技術轉移,沒有充分利用到全球化優勢,最終造成日本經濟失落的三十年,呼籲台灣不要像日本一樣閉關自守。
催生台積電推手之一的工研院前院長史欽泰說,台灣資源有限,早年只能在全球產業中尋找獨特切入點,但這樣的「小國策略」反而讓台灣形成高效率與高創新的產業文化,最終從邊緣走向全球半導體核心。他以正面角度看待台灣赴美推動「類科學園區」的政策,說:「我們一直希望我們的科學園區成為全球成功的學習典範!」
史欽泰進一步指出,未來台灣可能會進入「從核心回到邊緣」的新階段,這並非退步,而是「應用創新的新契機」。半導體作為核心技術,將帶動無數邊緣應用的誕生,他認為,這正是台灣最有機會出現新一批「隱形冠軍」的時刻。
回顧過去,台灣企業配合客戶需求不斷遷徙,所謂「台灣模式」,即是不斷鞏固在全球供應鏈的核心與競爭力。而在數位時代,台灣主要客戶六成為美商,美國不僅是台積供應鏈客戶,更是科技技術、人才培訓與主要市場,台商此時加大赴美投資,確保未來二十年台灣在AI與量子技術上地位的最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