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五年諾貝爾獎在十月全部結束,屬於生醫及理化的科學領域獎項一般民眾記憶不深,但台灣的近鄰日本今年就摘下兩個獎,日本人獲得的諾貝爾獎累積到三十一個,引起一些討論和啟示。
今年的諾貝爾獎因為美國總統川普渴求和平獎而熱鬧一陣子,最終和平獎頒給了委內瑞拉反對派領袖馬查多。世人皆知川普想拿和平獎的強烈欲望,在頒獎前夕甚至號稱促成以哈停火,但在挪威的諾貝爾委員會把和平獎頒給委國總統馬杜洛的死對頭馬查多,馬查多獲獎後公開感謝人民和川普,委國則關閉駐挪威的大使館,成了今年和平獎的場外插曲。
諾貝爾和平獎向來隱含一些政治性質,也象徵著委員會的價值取向,川普落選一點都不意外。國際間對於川普發動的全球貿易大戰及鄙視學術的態度,多不以為然,甚至與和平二字恰恰相背,更沾不上邊。
但回到幾個科學的專業領域,多是紮紮實實的冷門研究,日本學者坂口志文、北川進分別獲得生醫獎及化學獎(皆為獲獎人之一),立即引起鄰國韓國熱議。
日本和韓國在政治及經濟上,有其長遠的競爭歷史淵源,尤以韓國在經濟規模上與日本距離拉近,不論是基於民族性的競爭,或是政經實力的抗衡,日本能夠在諾貝爾獎大放異彩,都讓韓國望塵莫及。
二○○一年日本就宣布要在五十年內獲得三十個諾獎,當時引起各方訕笑,認為是天方夜譚。但今年在坂口志文獲得生醫獎時,已經是日本人獲得的第三十面諾獎獎牌;接著北川進獲得化學獎,把日本人的諾獎數推高到三十一面(包含外籍),再不會有人敢嘲笑日本人說大話。事實上,日本從二○○三年後獲得的諾獎有二十二個,另九個是在十九世紀獲得。
在日本大阪大學擔任特任教授的坂口志文獲得生醫獎後,韓國的媒體多以〈日本第三十個諾貝爾獎誕生〉為題報導,韓國至今僅獲獎兩次,一次是前總統金大中獲和平獎,一次是去年獲得文學獎的作家韓江。
韓國媒體對此的檢討認為,韓國人的民族性急躁,希望可以立即看到成果,因此少了對基礎科學的長期研究。免疫專家坂口志文及孔洞材料專家北川進,都是窮盡一生精力專注在一項研究領域,最終才能登上學術的最高殿堂。
日本在諾獎的傑出表現,另個重要原因當然是日本重視教育及科研,這是政府的長遠願景與經營,並且有計畫地爭取榮譽,這都不可能是急功近利短視的眼光所能創造出的成果。
日本人獲得諾貝爾獎數目前排名世界第五,僅次於美國、英國、德國與法國。俄國獲獎數不到日本的一半,至於兩岸的華人,所獲諾獎數目更是瞠乎其後。
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楊振寧博士,日前以一百零三歲的高齡過世,各界銜悲。楊振寧獲獎時身在美國,九十歲後放棄美國國籍,回到北京清華大學任教,科學家以其成就為彰顯。
出生於台灣的李遠哲博士,則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台灣人,在前總統李登輝執政時期接受邀請由美返台主持中央研究院。在其之後,台灣尚無諾獎得主出現。
諾貝爾獎的桂冠當然不代表一切,但諾貝爾的精神,則是鼓勵科研及經濟領域的前進動力,並以造福人類、促進和平為目標。以此角度看看日本或韓國,台灣能否獲得一些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