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外
「老爸,你到底是在搞慈善還是在搞寫作?」那晚聽到阿三在一通電話中頻頻提及「稿費」,小甜頗有些驚訝:「你們那份華文報紙免費、連你們都是義工,怎給稿費?你自己掏腰包?那我的零花錢豈非要遭殃!」她佯裝不滿。
此時阿三正在翻箱倒櫃找他那本泛黃的「金句簿」,裡邊記錄著十多年來各路文友的妙語佳句,當然也有他的「阿三語錄」。聽問,頭也不抬回道:「放心,我們不搞買賣,妳的零花錢暫時沒問題。」
小甜立馬又問:「沒稿費?那人家怎麼說?」
「冷場了唄。」
那晚通話確實像刺扎在阿三心中。對方是國內大學任教的老友,得知阿三在為報社工作,來電熱情打聽細節,且冷不丁問了句「稿費高嗎?」阿三的強硬回答自然導致不歡而散。
稿費?久已陌生的詞彙。別說無人靠《世界日報》那類大報的微薄稿費生存,更多人如阿三和社團是給當地華人報紙投稿,既為支持報社,又為鼓勵華人寫自己的故事。海外移民沒幾位是中文專業,不缺的倒是那些中文退化到如生鏽自行車的人,動輒嘎吱作響生澀掉鏈難以前行。可他們的故事代表海外移民史,彌足珍貴。阿三他們是過來人,懂得珍惜,自然耐心潤稿、校對、排版,連標點都一字不差地進行修訂。
可這老兄關心的,卻是阿三腦中天外之物——稿費。
在國內,文字是資源,講座是產業,本也無可厚非。但阿三他們總覺得海外華人應有不同,寫作非利益交換、而應是文化存檔,是沒有「價格」的「價值」。
早年報社也曾想給作者些許「激勵」。如投一篇稿給五元,開個講座請杯咖啡。但人人不求報償的時間一長,每想要提「寫得不錯,給你一杯咖啡錢」,總覺得不是尊重而像貶低、是種不敬。不然,他們寧願自付稿費也毫無怨言。
「義工精神,早已成為海外華人的基本素質。」阿三終於找到那本「金句簿」,翻開首頁赫然是這一短句。這是早年他加入本地作協那日,會長親口對他說的第一句話。
他感到胸中一股激流湧動。
「老爸挑明沒稿費時,解釋一下又能怎樣?別和幾十年交情過不去嘛!」小甜這會兒突然耐心起來:「就友誼而言,稿費也是身外之物。」
「這話不錯!」阿三拍拍手中本子。女兒真的長大了呢!
「那就把我這句話也加進去唄,然後乾脆拿去出版。」小甜緊跟著又出一招:「發行後送給你那老友,等於解釋了海外華人的觀點和立場,不就冰釋前嫌了?」
阿三一笑:「妳的目的是加妳那句話吧?」
小甜也調皮一笑:「那是在捐出我的稿費呀,對吧?」
「行,明天就去出版社!」阿三將「金句簿」「啪」地一合:「確是時候,也捐出我的這份『稿費』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