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文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這場選舉的結果不僅代表黨內權力的重新分配,更是國民黨脫胎換骨的轉機。國民黨過去多年在兩岸議題上搖擺不定,既不敢大聲說「中國」,又無法擺脫民進黨「親中」的陷阱。如今,鄭麗文的勝出,意味著國民黨準備重新面對自己的根,重新定位「中國品牌」的政治意涵。
然而,黨內外對她火力全開,黨內不服的聲音四起,民進黨則趁勢抹紅。趙少康警告,如果新任黨主席無法整合黨內、削弱派系與親中疑慮,將「令不出黨中央」。這是外界憂慮國民黨被貼上「紅統」標籤;鄭麗文只一句話「這是假議題」輕鬆迎戰。
民進黨對鄭麗文的反應更是無理,綠委郭國文指鄭麗文是「受到中共支持而當選」,時代力量王婉諭更宣稱「中國正式拿下國民黨」,這類指控顯然受到趙少康「中共介選」說的效應。對此,鄭麗文則批評綠營政治人物「懶惰」、「用廉價的標籤扣紅帽,太低估選民智慧」。她的反擊之所以有效,正因為她抓住了社會的情緒,主流民意對民進黨的「抗中保台」早已厭惡。據多項民調結果,超過六成台灣人不希望兩岸持續對抗,這說明執政當局的「抗中牌」正走入死胡同。
事實上,中國國民黨的名稱,本身就是歷史的印記。中國國民黨本來就在大陸創建,並曾統治中國大陸,它更象徵著與傳統文化的連結。然而在民進黨「去中國化」的台獨勢力下節節敗退,甚至連「中國」兩字都不敢大聲說出口,生怕被貼上「親共」標籤;甚至一度有人主張改名為「台灣國民黨」。結果,立場模糊,黨魂漸失,讓民眾無從辨識它的價值,甚至被認為「獨台」。如今,鄭麗文的當選,正是國民黨重新找回「中國魂」的時刻。
她提出的方向明確:兩岸和平共融、化解矛盾、推動合作。這樣的語言,在如今兵凶戰危、經濟疲軟的時刻,確有新的意義。當民進黨政府親美抗中,對於美方予取予求毫無回拒的空間,不斷掏空台灣;台灣青年對戰爭感到恐懼、對未來失去信心;當企業界因兩岸僵局而無法布局長遠時,國民黨再不設法扭轉這樣的頹勢,不僅對不起台灣人民,也對不起孫中山創黨和先賢的努力與犧牲。
國民黨要重新打造「中國品牌」,把「中國」招牌擦亮,把「中國」從政治對立的符號,回歸民族與文化的連結。這個「中國」不是中共的附庸,而是站回自己的位置,是對歷史與文化的認同,是對和平共存的信念,是對自己歷史責任的承擔。唯有如此,國民黨才能跳脫藍綠惡鬥的泥淖,找到新生命。
國民黨失去黨魂的主要原因,就是丟掉了黨名前面的兩個字「中國」,若想獲得選民信任,就不能把「中國」交給民進黨詮釋。這個黨的場域涵蓋全中國,包括台灣地區和大陸地區,中國國民黨不僅要經營台灣,還要有經略中國的雄才大略。
中國國民黨若能真正重新定位「中國」二字的時代意義,不再懼怕、不再閃躲,以開放、和平與文化自信與大陸交往,那麼,它不僅能重建品牌,也能重建信任。畢竟,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國民黨才有大格局,才有未來。這正是鄭麗文帶領中國國民黨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