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少雯
這則〈虎赴西關約〉的故事,出自古籍《排悶錄》。
山西孝義縣城外,有個四面環山的村子叫「西關」,山上多老虎。一天,有位樵夫失足落入虎穴,內臥兩隻小老虎。虎穴狀如倒扣的鍋盆,樵夫跳了又跳,但洞太深了根本上不去,他心想,這下只能等死了。
太陽下山時一陣風起,母老虎呼嘯著入洞,嘴裡還銜著一隻鹿。當牠發現樵夫時,立刻張牙舞爪準備攻擊,但轉頭看看兩隻小老虎並沒有受傷,凝神片刻後,就抱著小老虎睡了。
第二天清晨時分,母老虎一躍出洞,中午又銜來一隻鹿,餵食兩隻幼虎。樵夫餓了,就撿拾小老虎吃剩的,渴了就喝自己的尿。這樣過了一個月,樵夫和老虎都習慣了對方的存在。
虎仔漸漸長大,一天,母虎背著牠們出洞去了。沒能力出洞的樵夫急了,仰天大叫:「大王救我!」很快地,老虎又回來了,並彎下身子讓樵夫爬到牠背上,飛躍而出,放下樵夫後,就轉身帶著小老虎準備離開。
樵夫見四周陰風陣陣,連鳥鳴聲都聽不到,著急地再次呼叫大王,跪著說:「承蒙大王解救,但您離開後,我必定會受到其他野獸的傷害。還請您領我到大路上,日後我一定會報答您的恩情。」老虎於是在前領路,將樵夫帶到了大路上。
樵夫對老虎說:「我住在縣城西關,以後可能再也見不到您了。我會養一頭豬,在西關三里外的郵亭等候大王,請您在某日某時前來。」老虎點了點頭。樵夫返家後,說明掉落虎坑的經過,家人都感到不可思議。
樵夫為了感謝老虎,養大了一頭豬,卻沒想到老虎提前來到約定的郵亭,因為沒見到樵夫,就進村裡去找他。居民看見老虎驚慌走避,趕緊將村口的柵欄關上,並找來獵人,打算活捉老虎。
樵夫聽到後趕了過來,說:「這隻老虎是我的救命恩人,請不要傷害牠。」居民不信,還是把老虎送到了縣府,樵夫著急地擊鼓鳴冤,並一五一十地向縣令說明。縣令不信,樵夫說:「大人您可以親自驗證,若我說謊,願受責罰。」
樵夫與縣令一同來到關押的地方,抱著老虎痛哭說:「救我一命的是大王您嗎?」老虎點了點頭。「大王,您是為了赴約才來到西關嗎?」老虎又點頭。「大王,我請求縣太爺釋放您,若不成,我願跟隨大王一起赴死。」
樵夫與老虎皆淚如雨下,一旁圍觀的人個個為之嘆息,縣令於是下令放了這隻老虎。獲釋後,老虎去到郵亭飽餐一頓,再回頭看了看樵夫,便轉身離去了。這座郵亭,後來便改名為「義虎亭」。
記錄這故事的王猷定說:「予聞唐時,有邑人鄭興者,以孝義聞,遂以名其縣。今亭復以虎名,然則山川之氣,固獨鐘於此邑歟!世往往以殺人之事,歸獄猛獸,聞義虎之說,其亦知所愧哉!」並賦詩一首:「虎解回思憫負薪,荷恩急難兩全身;臨歧對泣悲風起,千載荒亭感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