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接棒啟蒙計畫
目前服務於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國際處國際合作組」已經超過十三年的李耕輔,平日的工作內容,是串聯國際合作、安排外賓接待與促進跨國學術的交流。
李耕輔原本擔任科技公司人資,因長期每天工作到半夜,健康出問題,乃毅然轉換職涯,選擇進入可以下班看夕陽、瞭望大海,且離家又不遠的大學工作,不但和家人關係變親密,也在教育體系耕耘出一片天。
他認為自己所從事的大學國際合作業務,創造出「讓學校的研究能量與人才走向國際,也讓更多國際夥伴走進台灣」的價值。他不諱言,社會對「國際處」的行政工作常有誤解,以為工作重點只是翻譯、接待外賓或出國旅遊,但其實這個單位身負「學校外交官」與「潤滑劑」的重責大任。
他補充,想到學校國際處工作,英文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跨單位協調、人際溝通與行政執行能力,還要把合作案從文字具體落實到校內。
除了「能溝通、會做事、願意學習」的基本能力,對不同文化保持好奇心與敏感度更是加分項目。另外,李耕輔每年還給自己訂下新的學習目標,像疫情期間自學影像製作與YouTube經營;解封後又學行銷、文案製作與AI應用,讓校內外宣傳更具吸引力。
成為「國際招生」與「國際合作」領域的專家已經超過十三年,他特別感謝過去長官的思維方式與做事習慣,讓他在工作中培養出兩個重要的好習慣:一是保持好奇心,二是掌握細節,並在專業上穩健地成長。此外,他也敬佩現任的教育部次長劉國偉──同時是海大校友──在大學國際合作與招生領域展現的卓越視野與成就,視其為值得學習的典範。
每當看到學生因跨國計畫拓展視野,老師與外國高校順利合作,或校方主管肯定自己的專業安排「真的為學校帶來價值」,都讓李耕輔成就感十足。
李耕輔不否認,受到少子化與國際化、成人教育與策略聯盟、AI應用與永續ESG等因素影響,未來大學國際化「不再只是招生數字,而是整合研究、人才與產業鏈的跨國合作。」
回首從人資轉當行政人員的過程,李耕輔坦言「並非一路順遂」,初期也曾懷疑過自己是否適合繼續留任,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磨練,便能獨當一面且受到師生及長官肯定。「有志於此途的年輕人,只要多參加國際處活動,建立跨文化經驗──最重要的是學會確實完成事情,就是大學國際處需要的人才。」(Ryan/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