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賽夏客
施耐庵所著的《水滸傳》,是一部反映社會百態的傳奇小說。一百零八條好漢聚集在梁山上,個個是英雄,然而朱武這號人物武功並不高強,情緒管理卻堪稱好樣。因情緒像頭怪獸,容易失控,英雄變狗熊,故作者對他著墨亦多。
話說,華陰山下有名曾受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調教且富甲一方的九紋龍史進。當時,走投無路的朱武、陳達和楊春三兄弟,困於山中,勇猛性急的老二陳達準備下山掠奪食糧,老三楊春苦勸,情商指數最高的老大朱武也請他稍安勿動。然而,自以為蓋世英雄的陳達不為所動,帶著小嘍囉下山行搶,果真誤判情勢,交鋒不多時,就被莊主擄去,準備解押京城論功行賞。
消息傳回,楊春急得跳腳,又犯了衝動大忌,想拚了命去營救,朱武卻不苟同。他冷靜分析:「我們兄弟三人,就屬陳達最勇猛。連他都不堪一擊,單憑我們兩人去營救,絕對是以卵擊石,不就是一起去送死嗎?」「但總不能讓他命喪黃泉呀!」楊春無奈回應。
其實,朱武早已做好對策。他認為,人與人的交往,離不開「實力、道理、感情」三個條件,當實力與道理行不通時,發乎情絕對有用。
就好像當年漢武帝的奶媽闖了禍,皇上準備法辦她。奶媽無奈求助於東方朔,他直言道:「當今皇上個性殘暴又固執,若去勸,恐怕你死得更慘。」並教導奶媽,告別時一步一回頭,憂傷地看著武帝即可。
告別那天,奶媽照著演,東方朔則在一旁譏諷道:「別再眷戀了!皇上現在年紀大了,又怎會在乎你以前哺乳的恩情,死了這條心吧!」漢武帝果然受到溫情感召,當場特赦了奶媽。
朱武與楊春決定走苦情路線,看到史進前來,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噙著淚水面露悲傷,反讓對方卸下心防。接著,朱武深情告白,說:「我們兄弟被迫逃到山中,誓言不能同日生但要同日死。若二弟性命斷送在您手中,我們也不想苟活,您是深明大義的大英雄,當心有不忍。再說,擄人換取重賞,最是英雄好漢所不齒。」
這段話含有兩層意義,一是肯定對方的英雄氣概;二是尋找交集,將三人類比成桃園三結義這類對方欣賞認同的人物,拉進距離。再用讚美代替要求,說:「二弟被英雄活捉,我們兩人也求死在英雄手中,縱使被殺了也很光榮。」左一句英雄、右一句英雄,把九紋龍說得熱血沸騰,胸膛一拍,決定放了陳達。
這時,朱武並不急著磕頭致謝,為了強化對方的決心,又使出欲擒故縱的伎倆,說:「若是因此讓您受到牽連,遭受朝廷懲罰,我們一輩子都會良心不安,寧可被活捉送官!」史進既然被捧為英雄,又怎可能三心兩意改變承諾呢?不但釋放了陳達,還請他們進後堂接受款待。
這就是「舌頭的威力」。所謂「好馬出在腿上,能人出在嘴上」,朱武不費一兵一卒即成功救回陳達。
據說,某年春天英國浪漫主義詩人拜倫走在路上,看見一盲人,身旁擱著一張紙板,寫著:「我從小失明,行乞過活。」卻少有人同情施捨。拜倫於是將紙板反過來,寫上:「春天來了,我看不見,天下有什麼事比這更痛苦。」過路人紛紛慷慨解囊。
換個方式表達,效果大大不同!這就是文字和語言的威力,遇事冷靜判斷,做出最佳決策,更容易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