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趣聞】接起電話喂喂喂

文/王文隆 |2025.10.01
31觀看次
字級

文/王文隆

在華人圈裡,當電話鈴響,一接起電話,通常第一句就是「喂」。這是一個不具特別意義的發聲詞,卻是所有華人接電話的習慣,無論海內外皆然,緊接著才會是問候、自我介紹或是進入正題。

許多語言都有接起電話先發出固定聲的習慣,如英語使用Hello、德語是Guten Tag(Good Day)或Hallo、義大利語用Pronto、西班牙文是Hola、法語是Allô或是Bonjour(非正式的會用上Oui)、俄語用Алло,韓語是여보세요(Yeo Bo Se Yo)、日語則是もしもし(Mo Shi Mo Shi)。

歐陸語系基本上就是Hello的變體,而中日韓的用法則比較特別。

韓語的여보세요其實是一句提示通用語,在需要引起某人注意時使用。按照韓語的使用習慣,用語必須隨雙方的相應身分做調整,年長位高的對象必須以敬語問候。然而,接電話的人到底是何種身分,致電者其實不一定能夠確認,因此,電話在十九世紀末引入韓國時,就出現了一個更通用、略微正式且禮貌的短語여보세요。

日語的もしもし,據說是來自於女性接線生,這是早年電話聯通必須由交換機人工插接使然。男性接線生常用的短語是おいおい(Oi Oi),但女性這樣說話顯得不大得體,因而改為「申します申します」(Mo U Shi Ma Su Mo U Shi Ma Su),說得快了,再稍事簡化,就成了もしもし。不僅可用於接打電話,有時在路上想要叫住他人,也能這麼說。

中文的「喂」,同日韓一樣是接打電話的開頭語。電話傳入中國的時間很早,上海租界十九世紀末期便引入電話,因為一開始用的大多是洋人,因此最早多習慣以Hello起頭。至於「喂」到底是何時開始用上的,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但如果細查古籍,或許能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北宋《集韻》中提到:「詴,烏回切,音隈。呼人也。」明代《太平縣志》也記載:「呼人曰詴,應人曰欸。」到了民國《定海縣志》,甚至明確注明「詴」的俗字就是「喂」。從這邊大概就能知道,古人喚人就是用「喂」,那洋人怎麼認知中國喚人的方法?

德國籍基督教中華傳道會傳教士羅存德(Wilhelm Lobscheid),於一八四八年赴香港傳教,一八五三年出任香港中國福音傳道會主要負責人。他於一八六六年至一八六九年在香港出版了四卷《英華字典》,收錄五萬個英語單詞及六十萬個漢字譯詞,為十九世紀西人漢外辭典代表作。

這一部《英華字典》在英文「Say」的釋義中,列舉了範例「I say halloo」,對應的漢語則是「亞喂」,標註音讀為á úi。其中,Hallo就是如今的Hello,因此能夠推斷,羅存德認為與英語Hello對應的漢字就是「喂」,故而在接聽電話時,應該也是如此類推使用。

於是,延續了古人喚人的習慣,且基於無法判斷電話另一端是誰、是否聽得清楚,中文就以「喂」喚起注意,確認電話是否接通,如同其他國家接打電話的開頭語一樣。

即便當前已有視訊聯繫的選擇,可以直接看到接聽電話的人,但多數人仍保留著一直以來的習慣,接打電話時總是脫口而出一聲:「喂!」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