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每年九月是「國際兒童癌症關懷月」,雖然國內兒童癌症發生率近年略有下降,但治療與生活調適仍是家長與病童的重要挑戰。衛福部國民健康署攜手醫療院所推動「以癌友家庭為中心」的照護模式,串聯跨專科團隊、地方政府、學校及社會資源,建立完整支持網絡,協助病童在治療過程獲得穩定與安心。
癌症是十八歲以下兒童及少年的第四大死因。依二○二二年癌症登記報告,零至十九歲新發癌症人數為五百六十二人,較二○一二年的七百八十八人減少,標準化發生率從每十萬人口十五點五人降至十四點七人。相較成人,兒童癌症治癒率高,整體五年存活率約八成,各類癌症均逾六成;若結合家庭照護與社會支持,將有助孩子康復與復歸正常生活。
國健署署長沈靜芬表示,推動「以癌友家庭為中心」照護,不僅提供醫療治療,也重視兒童發展、心理與教育需求,避免影響整個家庭。透過與醫療院所合作,讓罹癌兒童在診治、返家照護、復學等各階段都能獲得全程支持,提高治療成效。
成大醫院院長李經維指出,醫院透過多專科團隊舉辦家庭會議,從診斷初期便評估家庭需求與資源,並每三個月追蹤;當病童狀況穩定後,再召開「返校照護會議」,邀請校方、家庭共同討論學習與生活調整,協助病童順利重返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