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古代科舉考試有所謂的「三元及第」,也就是鄉試、會試與殿試三個階段的考試都能拿到第一。鄉試第一稱為「解元」,會試第一則是「會元」,殿試第一就是「狀元」。在每個階段都拿到第一就是「三元及第」,或稱「連中三元」。
科舉考試拿第一已經很不容易,連中三元自然更稀罕,而宋仁宗朝就有一位三元及第的才子,即是慶曆二年的狀元──楊寘。而那一年的狀元選擇,其實另有幕後故事。
當時,考官列出的前四名依序是王安石、王珪、韓絳與楊寘,供仁宗皇帝參考選用。宋仁宗先看王安石的文章,他引用了《尚書》中「孺子其朋」的典故,是周公姬旦輔佐幼年成王時的勉勵話語。但仁宗覺得自己比王安石年長,這段典故不應這樣用,文章雖好,卻不能拔為第一。
幕僚接著拿出王珪的文章給宋仁宗,但宋朝規定,具有官職身分參加科舉考試者,不能列為狀元;而名列第三的韓絳同樣因為這個規定,也不能成為狀元。於是,原本第一的王安石改列第四,而原本名列第四的楊寘因為沒有官職問題,就成了慶曆二年(一○四二)的狀元郎。
王珪與韓絳,後來在嘉祐二年(一○五七)成為丁酉科主考官歐陽修的副手。這一年也是科舉制度的改革年,從原本重視華麗的駢體文,改成樸實俐落的古文。雖然讓一票考生傻眼,卻難不倒程度優秀的考生,也讓宋朝的科舉制度有了新的面貌。
楊寘有個哥哥叫楊察,是宋仁宗朝景祐元年(一○三四)的進士,兄弟兩人對母親都非常孝順,母子之間的感情非常深厚。然而當楊寘考上狀元,即將派任潤洲通判時,卻傳來母親去世的噩耗。得到消息後,他與哥哥立刻趕回故鄉奔喪,卻沒想到哀痛逾恆的楊寘竟因此一病不起,得年僅三十歲。仁宗皇帝知道後,也感到非常惋惜。
楊寘在考場上幾乎沒有對手,成為中國科舉制度的一頁傳奇,卻沒能在官場上大展身手。他的猝逝,或也印證了福禍相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