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齡
曾以為,把家庭的需求放在最前面,是身為媳婦與母親無怨無悔的本分。直到步入中年、歷經風霜,我才明白:愛,不是無止盡的忍讓;關係若要長久,必須靠界線來維持尊重與溫度。
婆婆是位讓人心疼的傳統女性,當年她與公公攜兩個女兒隨政府來台,在異地扎根,陸續迎來三姐、我先生、小姑與小叔,靠一雙手把六個孩子養大,讓家有了溫度與歸屬。婚後,每逢周末,六姐弟便攜家帶眷回婆家聚餐;過年更是從放假第一天熱鬧到開工為止。
姐妹們大多坐等開飯,除了大姐、二姐會炒兩、三道菜,其他人餐前不上灶、飯後不洗碗,把「回家吃飯」視為理所當然。常常是我這個媳婦守著廚房,從洗菜、備料、起鍋、分菜到收拾,一手包辦。等我端出最後一道熱菜,餐桌早已座無虛席。飯碗不夠,我便端個麵碗在沙發上與孩子擠坐,草草吃完。
一開始,我甘之如飴,覺得「多做一點沒關係,大家開心就好。」但年復一年,我漸漸察覺那份自動補位的習慣,已成他人理所當然的期待,也讓我疲憊不堪。
新冠疫情爆發那年冬天,父親驟然離世。我深陷悲傷,婉拒當年過年的聚餐,沒想到,小姑竟說:「至少年初二要辦個活動吧,不然我女兒回娘家怎麼辦?」那句話讓我驚覺,在某些人眼中,我不是需要關心、安慰的親人,而是該撐住場面、完成任務的角色。那一刻,我明白:如果我不說「夠了」,沒人會替我守住界線。繼續忍耐,只會讓責任與期待把我一點一滴地淹沒,也讓其他人習慣把照顧與負擔全推給那個「最能撐的人」。
後來,我讀到一句話:「真正健康的關係,是彼此都能承擔,也能說『不』。」我如釋重負。原來,劃出界線不是因為不再愛,而是更清楚自己願意怎麼愛。從那一刻起,我學會停下腳步,聽聽自己真正的感受,也誠實面對那些年未說出口的壓力與委屈。我開始說出疲憊,不再逞強;說出不願,不再一味答應;也學著相信,別人的需求,不一定非我滿足不可。每個人都該為自己的選擇與情緒負責。
剛開始,有人不解,也出現些微波動,但我發現,關係並未因此疏離,反而多了一份理解與空間。原來,設立界線不是拒絕愛,而是讓彼此在誠實中尊重,在靠近中長久。
如今,我仍珍惜家庭情誼,也願意帶菜赴約,但我不再悄悄補位、不再壓抑自己。我願意付出,也懂得保留。從討好、壓抑到誠實、自在,我走過一段深刻的心靈旅程,也正慢慢成為那個更靠近自己、也更願意為自己而活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