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exels
文/珍齡
小平是剛接觸佛法的佛教徒。對他而言,吃素不只是宗教的規範,更是一種健康的選擇、一分對地球的關懷,也是一顆慈悲心的實踐。想到蔬果可以替代肉類,他的心中便涌起柔軟的善意:減少對生命的傷害,也減輕自然的負擔。
然而,生活不只是理想。家人的飲食習慣,甚至自己的身體需求,讓他無法完全落實素食。每次坐上餐桌,他的筷子常會停頓一瞬,心裡閃過一抹矛盾與不安:這樣做,是不是背離了信仰?是不是失了原本的慈悲心?
這分敏感不止於食物。夏夜若有蚊子嗡嗡繞耳,他總猶豫著要不要拍下去;遇見螞蟻或蟑螂時,更是掙扎良久。打下去,覺得不慈悲;不打,又擔心家人受苦。這樣的矛盾,有時讓他焦慮,甚至懷疑自己是否真的懂佛法。
妻子看出他的掙扎,只輕輕問:「你今天想吃哪一份?」語氣裡滿是關心。小平心裡微微一鬆,點點頭,選了能讓自己安心的餐點。女兒在一旁笑著說:「爸爸,這樣也很好啊!」那笑容,如晨光穿透雲層,將他心裡的陰霾一掃而空。
在讀書會裡,他聽到師兄師姐分享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開示:「學佛,重在調伏內心的貪、瞋、痴,培養慈悲與智慧。」小平才明白,吃素固然是慈悲的具體行持,但佛法並不強求初學者立刻做到完美。是否全素並非關鍵,更重要的是能否從尊重生命為起點,隨順因緣,不執著於得失,一步一步長養慈悲與智慧。
他漸漸體會到,修行不等於外在形式的絕對無瑕,而在於心念是否清淨與自在。偶爾誤傷一隻小蟲,並不代表失去慈悲;真正的關鍵,在於能否把尊重與善意延續在每一個當下,成為生命的態度。當心柔軟了,慈悲就能自然流動,成為日常生活中最自在的修行。
從此,小平學會柔軟地對待現實。遇到無法全面素食的場合,他不再苛責自己,而是專注於能做到的:選擇更健康的餐點、珍惜食物、不浪費每一口飯。他尊重家人的選擇,也接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與習慣。
他發現,修行並不只在靜坐或經文裡,而在日常的一舉一動:妻子的一句詢問、女兒的一個笑容,甚至是自己對餐桌的猶豫,都是修行的延伸。當心不再被「應該」或「完美」綁住,那分慈悲,就像清風般自在,流動在生活的細縫裡。
小平慢慢明白,真正的素食,不只是「吃什麼」,而是「怎麼生活」:尊重生命、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於是,每一餐都變得不同了。那不再只是果腹,而是一次又一次平凡而美好的修行。心因此而安穩,生活因此而溫暖。佛法的慈悲,慢慢融入他日常的每一個呼吸與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