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58歲張阿姨退休後積極參與社團活動,卻忽視停經後多次陰道異常出血,直到下腹劇痛才就醫,確診為第4期子宮內膜癌。醫療團隊指出,隨著精準醫療與免疫治療進步,搭配基因檢測可協助風險分級、挑選最佳療法,讓患者即使面對晚期癌症也有治療新希望。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癌科主任葛裕民表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女性,近年有年輕化趨勢,高風險族群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未生育、長期雌激素治療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等,若具林奇症候群等家族病史也須提高警覺。
張阿姨在接受陰道超音波、子宮鏡及病理檢驗後,確診已擴散至骨盆淋巴結與肝臟。第1期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9成以上,但晚期僅2至5成不等。
考量基因檢測在治療決策的重要性,醫療團隊為患者進行癌細胞基因分析,檢測POLE突變、p53異常及配對修復系統(MMR)缺失等指標,以利挑選適合治療策略。
葛裕民指出,子宮內膜癌治療不僅依靠手術與化療,近年也可整合免疫、抗血管新生、抗體─藥物複合體與PARP抑制等多種藥物,針對腫瘤多重致病機轉提高療效並延緩抗藥性。
張阿姨手術順利,目前已出院持續治療中。他提醒,女性停經後若出現出血量多或周期異常,切勿忽視,應盡早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