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人聲打擊樂?

文/原禾香  |2025.04.18
200觀看次
字級
圖/陳孟廷

文/原禾香 

問了國一的孩子「什麼是人聲打擊樂? 」他回答得言簡意賅:「就是嘴巴發出有節奏的音樂啊!」

是的,簡單來說,常聽到的Beatbox就是「人聲打擊樂」,利用嘴巴、喉嚨、舌頭等發聲部位來模擬各種樂器音效,甚至創造出令人驚豔的節奏與旋律。如今,這項誕生於美國黑人區的街頭藝術,已演變為融和科技、文化與即興精神的全球性潮流。

Beatbox起源於1980年代的美國嘻哈文化,當時美國經濟衰退的陰影籠罩著哈林區。買不起樂器的黑人青年們也能窮開心,用嘴巴模仿電子鼓(Drum Machine)的聲響,在街頭巷尾搭起屬於自己的音樂舞台。

最初是街頭藝人與說唱歌手用口技模擬節奏的即興藝術,之後則是由Doug E. Fresh(人聲節拍器之父)、Buffy(The Fat Boys成員)等先驅將其融入說唱,開創了「人類節奏口技(Human Beatbox)時代」。2000年後,Rahzel等憑藉在主流舞台的表演與Kenny Muhammad透過與紐約市交響樂團的合作,獲得了「人間管弦樂團」的綽號,並讓Beatbox走向大眾。

2001年線上教學資源與2002年相關網站的創立,加速Beatbox技巧傳播。2005年德國萊比錫舉辦第一屆世界Beatbox大賽。2010年代,社群媒體的Beatbox病毒式擴散,播放量破億。表演者不斷突破音效可能性,從電子鼓到DJ切盤、影視配樂、汽車引擎聲、鯨魚聲音等複雜聲音皆可模擬。2020年代疫情催生線上賽事,如2020年 "Grand Beatbox Battle"線上賽事,展開了網路無國界的全球潮流。

基礎三音 千變萬化



Beatbox不僅是一種表演藝術,還涉及聲音學、生理學與語言學等領域。科學家發現,這種多任務發聲需要大腦運動皮層高度協調——左腦控制節奏結構,右腦處理音色變化,堪稱「人體即興工程學」。

Beatbox的核心是「基礎三音」:大鼓(Kick)、小鼓(Snare)、踩鑔(Hi hat)。表演者以控制嘴唇、舌頭與喉部的運動,創造出千變萬化的節奏組合。Beatbox主要依以下幾個生理機制來產生不同的聲音:

①氣流控制(Airflow Control):Beatbox依賴肺部與橫膈膜的控制來調節氣流,發出不同的強度與節奏的聲音。

②共鳴(Resonance):透過改變嘴巴形狀、舌頭位置與喉嚨開合程度,影響音色共鳴效果。

③聲帶與無聲音效(Voiced & Unvoiced Sounds):有些Beatbox音效是透過聲帶震動產生(如低音鼓),有些則完全不使用聲帶(如hi-hat),這與語音學中的清音與濁音原理相似。

④複調發聲(Polyphonic Sound):進階的Beatbox技巧可以讓表演者同時發出多種聲音,例如模仿DJ混音或電子音樂的「超速音效」(vocoder -like sound)。

超越口技 AI助攻



如今的Beatbox已超越單純的口技範疇。許多知名音樂人,如Ed Sheeran、Mike Tompkins、Berywam將 Beatbox融入流行音樂,讓這項技術也成為主流音樂的一部分。科技發展下,AI人工智慧可以學習Beatbox音效,並透過機器學習模仿人類的Beatbox技巧。Google的Magenta AI就曾開發出可以產生Beatbox節奏的AI程式。

從街頭到音樂廳,從嘻哈到AI時代,Beatbox詮釋著音樂的道理:音樂本質不在樂器,而在靈魂共鳴。這時候,讀者不妨也試著用嘴唇發出「布-次-次」的三連音,來觸摸這項藝術的脈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