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長陳怡君(左)率領的團隊,忙碌到沒有護理師有時間駐足10秒拍照。圖/高愛倫
文/高愛倫
台北榮總中正樓63病房護理站,謝謝你們。
由護理長陳怡君和副護理長率領的63病房護理站,總計男女護理師二十二名,一名護理師工作量的經常性狀態,可能需要獨自負責十四床病人的照顧。我們透過住院一星期為他們打考績,每個護理師進出病房瞬間的專業、品質、態度,沒有一個不是「特優甲上」。
我可能是比較仔細也相對比較囉唆的家屬,所以我跟護理師交談的時間很多,剛開始的出發點,當然是關心自己家人的狀況,會持續關注護理人員的作業分配,則是心疼他們的工作重擔。
我大致詢問了一下護理師的月薪,我覺得,我們的社會實在應該同聲為護理師的酬勞請命。全國所有大型醫院都陷於護理師人手不足的困境,明明醫院有病房卻不能收住院病人,為什麼?例行的答案是一床難求,真實的原因是護理師人手不足。
每年護專、護校畢業的學生數量龐大,為什麼卻無法銜接護理人才的缺口?年輕的護士告訴我,少子化的這一代,父母特別心疼自己的子女,很難承受與鼓勵他們堅守崗位,加上工作內容、時段、風險,天使的美譽已支撐不了善良的意願;如果選擇學以致用護理工作,那麼「跟診」比在「護理站」日夜顛倒要稍微能顧全家庭。
歐美澳洲等國家的護理人員,普遍年薪是台灣的四倍,如果不是為了要跟家人生活在一起,做同樣的事卻待遇微薄,究竟能留得住誰呢?
幾日幾夜,我目睹每一個護理師在深夜寂靜的病房外走廊上,無懈可擊的自動化出勤,真的油然欽佩。
走完整個環狀走廊的病房配藥、血壓血氧等生理量表之後,護理師還要一一把紀錄打進電腦,以備主治醫師參考評估。忙完這個階段,大概就又快到下一輪的重複作業,那種累,看在眼裡,烙在心裡,所以術後有導尿管、引流管配備的病人家屬,都會主動清理尿液、登記紙本、報告狀況。
偶爾,我夜裡在折疊椅上睡得昏昏沉沉,大夜班的護理師絕不會「等」我們完成協助,只要進到病房,他們就會毫不猶豫的直接完成清理工作。在心情上,護理師們並不依賴家屬舉手之勞的助力,每個流程,都擔責自理,是我們覺得:他們都能視病猶親,我們怎能袖手旁觀?
我常攙扶先生圍著護理站周邊緩步,看到聽到的,都是護理師們對著電腦紀錄,相互解說哪一床病人需要特別注意的事項,「交班」工作責任與內容,似乎是他們之間唯一的話題?他們不聊天、不吃零食、不滑手機、不聽音樂,做足八小時的操勞大概是各種行業之最。政府不要再忽視全國護理人員的職場待遇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