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櫻芷
女兒出生後,我第一次感受到時間的矛盾:一天很漫長,一年卻飛快。我一方面希望她快點長大,懂得更多;另一方面又盼望她慢點長大,好讓我多留住一些她的童年時光。
「媽媽、媽媽,看以前照片!」剛滿兩歲的她,常常這樣對我說。我看著她認真翻閱我們度過的時光,心裡總在想:這些片段,她究竟記得多少呢?
有時,她會指著相簿說:「媽媽抱抱。」或看著照片輕聲唱:「祝你生日快樂……」還會一邊找人,一邊念出熟悉的名字:「阿公、阿媽、叔叔、阿姨……」她翻得專注而投入,我忽然明白,原來我們共享的時間,比我以為的還要真切,也更深刻。
我從很小的時候,就常暗自思考人生的終點,甚至提早規畫起老年與往生的模樣,這份與生俱來的特質,讓我對時間有著異於同齡人的沉重感。總想快點長大,抵達下一個階段,彷彿終點就在眼前等我。
十一歲那年,鄰居姐姐邀我去她家彈鋼琴。她聽我彈完〈夢中的婚禮〉,問我:「這首妳什麼時候學會的?」我回答:「小時候吧。」她笑說:「妳現在不就是小時候嗎?」那時我並不以為然,直到多年後,我才明白她說的不是時間本身,而是一種立場──在她眼裡,我正站在人生的起點,而我,還在用自己的標準衡量時間,無法真正領會她的意思。
女兒的誕生,給了我全新的體悟。時間不再只是無形的流沙,而是可以細細珍藏的寶物。每個當下,無論喜怒哀樂,無論是否能被清楚記住,都值得被珍惜。
我開始學著放慢腳步,陪著時間走。看女兒笑,看女兒睡,透過她的眼睛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也許她長大後不會記得今天翻過的照片、喊過的名字,但我會記得,那些微光閃爍的日子,曾這樣靜靜地在我們之間流淌。
不再急著奔向下一站了,她教會了我:人生,其實可以走得慢一點,也深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