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傳法】玄奘隱藏於袈裟下的幽默(上)

文/陳齋 |2025.08.12
92觀看次
字級

文/陳齋

世人皆知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的壯舉,卻鮮少了解這位高僧在漫長旅途中展現的機智與幽默。

在玄奘口述、辯機撰文的《大唐西域記》和唐朝慧立和尚所著《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嚴肅記載之外,還隱藏著一個鮮為人知的趣味故事──玄奘在印度那爛陀寺求學期間,曾因一場語言誤會,意外成為當地僧眾眼中的「喜劇大師」。

這段插曲,不僅展現了玄奘的應變智慧,更揭示了文化交流中那些令人會心一笑的時刻。

西元七世紀,玄奘歷經千辛萬苦抵達印度佛教聖地那爛陀寺。這座學術殿堂匯集了當時最頂尖的佛學大師,而玄奘作為遠道而來的「留學生」,自然備受關注。

初到時,玄奘雖精通梵文,但對方言俚語仍不夠熟悉。某日,寺中舉行辯經大會,一位長老以當地方言問玄奘:「法師遠來,可曾習得我寺烏波陀耶( upādhyāya,意指和尚)之妙法?」玄奘聽罷,誤將「烏波陀耶」聽作「烏波迦」(upaka,一種滑稽的猴子),以為對方調侃他像猴子那般翻山而來。

依常理,一般僧侶或許會嚴肅糾正,玄奘卻靈機一動,順著話頭幽默回應:「貧僧雖如烏波迦攀山越嶺而來,但願學烏波陀耶之智慧。」此言一出,滿堂哄笑。

原來,在印度文化中,猴子既是頑皮的象徵,也是智慧的化身(如《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而玄奘的巧妙自嘲不僅化解了可能的尷尬,也讓印度僧眾驚嘆:「這位大唐法師,竟懂我們的幽默!」

這場誤會看似偶然,其實反映了玄奘對異國文化的深刻觀察,深諳「入境隨俗」之理。

《大唐西域記》記載:「天竺風俗,言辭多含機鋒,不直言而取譬喻。」印度人喜歡用寓言和雙關語交流,而玄奘的回應恰恰符合這一傳統;更難得的是,他並未因自己的「誤聽」而感到窘迫,反而藉題發揮,展現了大唐高僧的胸襟與智慧。

這段小插曲雖未被正史大書特書,卻也在當時的那爛陀寺僧侶間口耳相傳。根據敦煌出土的《西域僧侶行記殘卷》記載,玄奘的「猴子妙答」甚至成為寺中教學案例,用以說明「語言之障不礙法誼」。

對印度僧侶來說,這位嚴肅的大唐求法者突然展現出幽默一面,反而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因為適度的自嘲,往往是打破隔閡的最佳方式。

傳統認知中的玄奘,是一名「寧向西行一步死,絕不東歸半步生」的苦行僧;但上述語言烏龍卻揭示了其性格鮮活的一面──他並非刻板的經卷機器,而是一名懂得變通,甚至偶爾調皮的文化使者。

其實在印度期間,玄奘也曾遭遇更加尷尬的處境。某次,他在恆河邊被一群孩童圍住,孩子們好奇他的「大唐口音」,模仿他念經的語調,咯咯直笑;玄奘不但不惱怒,反而用梵文為他們講了一則《本生經》中的寓言,把孩子們逗得前仰後合。

這些細節雖未被《大唐西域記》收錄,卻可散見於印度古籍《帕拉王朝佛教史》等民間故事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