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雜論】五品珍膳

文/嚴陽 |2025.08.12
46觀看次
字級

文/嚴陽

貞觀年間,唐朝的中央政府官員工作十分勤奮,一般情況下,清晨六點就要趕到皇宮外等候,準備上朝和皇帝共商國事。這些官員五點多就要起床,有些人還不得不空著肚子上朝;而散朝之後,多數人還必須回到本部門繼續工作。為此,朝廷建立了「工作餐」的制度,即每天為上朝的官員提供一頓飯。

享用工作餐的官員共有多少?大約一百人。這一百人的餐食分成兩個等級,一品及五品以上的高級官員為一級,餘下的低階官員為二級。級別不同,自然能夠享用的餐點也不同。有意思的是,有資格享受一級餐的臣子中,也包括了弘文館的那些知識分子──弘文館學士。

唐人吳兢《貞觀政要‧崇儒學》中有這樣的記載:「太宗初踐阼(登基),即於正殿之左置弘文館,精選天下文儒(通曉儒學的人士),令以本官兼署學士,給以五品珍膳(精美的膳食),更日宿直(排定當值的日子,並讓他們在宮內歇息留宿),以聽朝之隙引入內殿,討論墳典(古代典籍),商略政事,或至夜分(半夜)乃罷。」

在中國古代,儒學幾乎等同教育,儒士幾乎等同知識分子。這是因為儒學在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儒士掌握了歷史、文化等各方面的知識。而在封建帝王奪得江山後,若想要實現社會穩定,事實上,儒家學說比起三教九流中的任何流派都更加實用。

所以,帝王會對儒士發出聲聲召喚,而儒士在儒家「濟世」的思惟下,也會主動積極地向前者靠攏。比如說,唐太宗身為秦王時,曾建立了類似弘文館的文學館,招攬賢才,其中,就包括了並稱「十八學士」的杜如晦、房玄齡、于志寧等人。

而做了皇帝之後的唐太宗,對於儒士們──也可以稱作是高級知識分子的弘文館學士們,則是更加恭維了,給予他們五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享受的餐食,就是具體表現。唐太宗為什麼要這樣做?毫無疑問,他深知這是一群掌握了治國理政專業知識的文人,給予必要的尊重及優待,有助於激發他們的工作熱情,更積極地為皇帝效忠,為國效力。

唐太宗乃是以善於納諫,或者說「從善如流」而聞名後世。那麼,那些積極向他進諫的又是什麼人呢?絕大多數就是出自昔日的文學館、後來的弘文館學士,也可以說是儒士。從今日的角度說來,弘文館即是唐太宗的「智庫」。

在他治下的二十二年,國家實現了由亂變治,國家強盛、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百姓和樂的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而要總結貞觀之治的歷史經驗,可以探討的地方固然不少,但其中最重要的,應該就是唐太宗對於知識分子的作用擁有充分的認識,並給予了應有的尊重,讓君與臣之間形成巨大的合力,進而把中國的封建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毫無疑問的,一個政權想要穩定與存續,沒有「秀才們」的介入或者助力,肯定是不成的。正因為如此,眼光獨特而深遠的唐太宗,在諸如朝廷提供的工作餐等細節問題上,體現了對學士們實實在在的尊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