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雜談】奉正朔: 曆法與皇權

文/賽夏客 |2025.08.07
27觀看次
字級

文/賽夏客

曆法,是藉由觀測天象所訂出的時間表。西哲有云:「世界上任何東西都不屬於我,唯有時間是我可以掌控的財產。」一般人對於時間的概念,大抵為:上天給每個人的時間是公平的;或是耳熟能詳的「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以此比喻時間可貴。誰又會聯想到,曆法竟跟皇帝的統治權有關?

北宋時期,西方的西夏乃與宋朝並存的三個政權之一,另一個是北方的大遼;彼此的關係似君臣又像兄弟,維持著一種恐怖平衡的三角關係。大體而言,西夏崛起較晚,奠基者李德明只是草原部落的共主,勢力薄弱,只能向宋朝與大遼稱臣;而北宋與大遼自從訂定澶淵之盟後,即以兄弟名分相稱,宋朝藉由每年給遼國三十萬歲幣,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

然而西夏到了李元昊時期,經常叨擾宋朝邊界,幾次交戰,宋朝少有勝績,國政更為疲弱;西夏雖勝果頗豐,但長期征戰下,內部叛亂、物資不繼,同樣也是生民塗炭。因此,談和不是宋朝一廂情願,而是雙方都有意願。宋夏談判中,西夏想由君臣關係升格為父子關係,但北宋擔憂三角關係產生質變,打死不從。雙方討還價後,宋朝只得再花一筆錢,換取彼此仍保持君臣關係。

卻沒想到,西夏李元昊竟使出了兩手策略──對外稱臣,對內稱帝,同時封鎖了對北宋稱臣的訊息。

他怎麼做到疏而不漏呢?即拒絕宋朝送糧送錢的使者入關,不准踏入西夏首都興慶府一步,防止消息走漏,不讓西夏人民「認祖歸宗」。但對北宋而言,若西夏人並不知道他們仍是宋朝的子民,這樣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說起當時皇帝對百姓的影響力,從〈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帝力於我何有哉?」可知人民靠天吃飯,皇帝雖可徵兵、納稅、賑災,但天高皇帝遠的宋朝皇帝,面對西夏百姓幾乎找不到擊破點。這時,北宋的「曆法」發揮了關鍵作用。

在西夏給宋朝的國書中出現的「奉正朔」,意思是,他們遵奉每年一月是年頭,每月開始是初一的曆法;這讓宋仁宗從密不通風的封鎖中逮到機會,就是統一時間表!進而於西元一○四五年,頒賜「崇天萬年曆」給西夏。也就是在時間節奏上,西夏和宋朝人民同頻共振,統一了兩方人民的生活秩序;而北宋皇帝因為對西夏百姓擁有實質的影響力,從而展現了權力的象徵!

曆法的本質是時間,控制了所有人的生活作息,那是皇上才有的權力。在古代,有三個重要時間點:元旦為一年之始,代表的是曆法;冬至陽氣初生,代表的是天道;聖節是皇帝的生日,代表的是君權。三者合一,一國之君才有合法的正統地位;換言之,誰能精準掌握曆法,誰就更勝一籌。

宋朝頒賜曆法給西夏,表面上看,給的是時間表,一種預測天象的工具而已,根本微不足道。但事實上,宋朝繞過李元昊的阻擋,取得了控制西夏人民的權力,展現北宋與西夏仍是君臣關係,可說用心良苦。這不但是宋夏停戰和談的重要成果,也維護了北宋的君王定位與尊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