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瘧疾」(Malaria)是受感染的雌性瘧蚊傳播的疾病,由瘧原蟲屬的寄生蟲引起。雌性瘧蚊叮咬了瘧疾患者後,蚊子會受到感染,並在叮咬另一人時傳播出去。患者通常有發燒、發冷、頭痛、肌肉疼痛和疲倦、咳嗽、嘔吐、腹瀉及腹痛等症狀,併發症包括貧血、痙攣、昏迷、血液循環系統及器官衰竭,如未能及早醫治,可引致死亡。
溫帶的日本帝國,自從一八九五年開始殖民台灣後,也得直面這一熱帶疾病的威脅。對抗瘧疾,大致上可分為「對蚊法」和「對人法」兩種。「對蚊法」是透過上下水道的整備、填埋沼澤地、叢林採伐、噴灑殺蟲劑等方法,以減少瘧蚊孳生或是消滅蚊子的幼蟲孑孓;「對人法」則是針對瘧疾患者施藥治療,抑制瘧疾流行。
最早開始在台灣從事瘧疾防治的,是台灣總督府所屬公醫木下嘉七郎和與島重郎。然而除了醫師之外,還有一個神祕的洋助手,也同時來到了台灣。
原產於北美洲的「大肚魚」(Gambusia affinis),英文名稱為「蚊子魚」(Mosquitofish),讓人很直觀地就能知道,這是專吃蚊子的魚;或者更準確地說,這是愛吃孑孓的魚。這種魚體型不大,是雜食魚,以浮游動物、小昆蟲與碎屑為食,公魚僅有四公分,母魚約莫七公分。因繁殖能力高,且為體內受精卵胎生,懷孕的母魚肚子非常大,故俗稱大肚魚。
大肚魚之所以從美洲來到台灣,乃是一九一○年赴美考察農業的台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種藝部技師井街顯,返國途中經夏威夷時奉命帶回。
在那個只能搭船往來的年代,要在長途航程中攜帶水產活物並不容易。一九一一年三月十五日,井街顯搭乘地洋丸從夏威夷出發,經過十天航程到達橫濱,先把大肚魚飼於金魚產卵用的大型水槽,再轉交給台灣總督府殖產局特派杉尾喜高。四月二日,杉尾喜高帶著大肚魚自橫濱出發,翌日到達神戶;四月四日,他搭上備後丸前往台灣,同月八日抵基隆,次日即將大肚魚移交給總督府衛生課。
期間,裝運大肚魚的容器,從一開始自夏威夷到橫濱用馬口鐵製成的大茶罐,再到自神戶赴台時運輸活魚的魚苗籠,上覆竹網,避免大肚魚彈走;為了避免大肚魚不耐高溫,還以棉布包裹冰塊,放在竹網上降溫。
即使如此,一開始從夏威夷出發時共有六百尾大肚魚,到了橫濱僅存一百六十四尾;轉運至台北時,更只剩下一百二十六尾存活。
這一百二十六尾大肚魚,成了來台的第一代。不過一開始可能因飼養方式不佳,居然養到只剩下四十尾;之後調整飼養方式,魚口才逐漸增加,並自一九一二年七月起,逐步送至台灣各地分養。到了一九一四年三月,在台大肚魚總數達到了三千餘尾,投入水塘、河流、溝渠中,化身為消滅瘧蚊的幫手,也成為鄉間裡的一道風景。
雖說,當時並沒有實驗數據可證明投放大肚魚對消滅瘧蚊的實際幫助有多大,不過這項嘗試,也為周邊區域所引入。例如,中國大陸於一九二四年從台灣引入大肚魚,英屬香港也有引入的紀錄,不過時間無法確定。一九一六年之前,日本本土也從台灣引入兩百尾大肚魚,並以德島為中心,在一九七○年代迅速擴散至日本全國,用以清除孑孓。
時至今日,因為河川汙染的關係,曾經四處可見的大肚魚慢慢銷聲匿跡,除蚊也更仰賴殺蟲劑,而不是天然的大肚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