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克襄
一九二四年四月初,有位日本農林工作人員湯本矢太郎,走訪南庄蓬萊村紅毛館。在海拔三百公尺左右的山區,採得一種芸香科柑橘屬的枝葉。五月時,再獲得果實。
這一棵常綠灌木,他當時想必覺得特別,遂寄送給同樣在新竹州廳工作的植物學者島田彌市。島田係臺灣自然誌裡名號響叮噹的人物,此時正在新竹州勸業課任職,主要是鼓勵和協助農民,栽作果物。
日後,還兼任新竹州農事試驗場長,引進新種木麻黃。木麻黃葉子如松針,在防風與提高農作物產量上,幫助甚大。另一主要貢獻,當在臺灣產椪柑品種的改良。他引進了晚生種白柚,在北部栽種成功。此一世界最大的柑橘,不僅跟臺灣淵源很深,後來也是他的故鄉,熊本縣八代市的農產標誌。
過往四十年,在台期間,島田著有《臺灣的椪柑》、《臺灣果物調查》和《臺灣稻作及柑橘栽培法》等。但那回獲得南庄橙的樣本時,他不敢驟下定論。旋即再寄到九州,請教同好田中長三郎。
田中畢業於東京帝大農學部,專攻柑橘研究。光是相關的著作,便有《日本柑橘學》、《日本柑橘圖譜》、《柑橘的研究》和《溫州蜜柑譜》等。對於產業植物之鑑識分類、遺傳育種、熱帶農業和熱帶園藝學等領域,一樣廣為涉獵。
彼時,田中在九州大學農學院任教,曾將蒐集的兩百餘種外國柑橘類推出,對外參展。此一豐碩成果,吸引了當地柑農的興趣和共鳴,自願提供三甲半土地。一九二六年元月,一座柑橘試驗場迅速成立,由其主持。
一九二六年六月,那株南庄來的柑橘,經由田中和島田鑑定。最終在農學院的學藝雜誌,共同發表了此一新種:南庄橙(Citrus taiwanica Tanaka & Shimada),種小名以臺灣為名。
三年後,田中因緣際會前來臺灣,任教於臺北帝大。繼續專攻柑橘,並創立「柑橘研究」、「熱帶園藝」等學術期刊。日後,還兼任圖書館館長。任內期間(一九二九-一九三四),蒐購了「伊能文庫」、「上田文庫」和「桃木文庫」等珍籍,奠定了今日臺大圖書館特藏資源的根基。
臺灣有四種野生柑橘屬植物,唯有南庄橙是臺灣特有種。因外型和日本酸橙(daidai)近似,因此被命名為「南庄代代」。賽夏族稱呼它為嘎達佑(Ga Da Yo),意為「媽媽準備好的糧食」。另外,其他三種野生柑橘,分別是中低海拔的臺灣香檬,低海拔藜檬和蘭嶼酸橙。目前開發最多產品的品種,當屬臺灣香檬。
一九二六年,田中長三郎在九州帝大演講,發表「論日本的野生柑橘類」,特別提到此四種,南庄橙即其中之一。太平洋戰爭後,南庄橙卻長時在臺灣缺席,直到一九九三年《臺灣植物誌)》第三卷,在野生柑橘類,方有描述。
臺灣野生橘子中,南庄橙的果實最大。此外,小枝有鮮明長刺。一般柑橘也有,但它的更長,有時可長達四公分。相對的,果實有芸香科濃郁芳香,味道極酸,又帶苦。
一開始只有賽夏族或少數客家人會利用,做為醫療感冒等藥用,或做為解酒之飲料。南庄橙也跟其他柑橘類似,木質極為細緻,老一輩長者喜歡用其分枝幹,製作煙斗,供做各種器具或農具。
如今南庄橙在野外已不多,多為人工種植復育。我會知道南庄橙,來自十年前。有回小住南庄,認識了在地植物達人戴德泉,進而從那兒獲悉。他雖非植物科班出身,卻因喜愛,在南庄老家自闢一片植物園地,種類數千,甚而還有兩本在地植物著作。
二十多年前,他已在復育南庄橙。有時也會取用果實榨汁飲用,當作日常柑橘的實用水果。不少友人,還從他那兒取過小苗。
以前我到過不少地方,認識當地稀有果物時,總會好奇,未來是否有可能藉此物種,創造新的產業。後來,一起爬加里山時,還請教他一些賽夏族民俗植物的用途。可卻未深入想過,南庄橙有進一步的經濟產值。更未料著,果醬達人柯亞早在默默進行研發。
我認識柯亞的時間更早,約莫十年前,緣自於一場華山文創園區的擺攤會場。有回經過時,在現場擺售果醬的柯亞,跑來自我介紹。她提到了,池上一位九十歲阿公的肚臍柑。我曾撰文介紹他的無毒栽作。柯亞看到了,專程跟他購買此果物,嘗試做為醬料。
其實不少水果都能嘗試,只是能否做出好吃美味的成品。這點正是柯亞最拿手的本領。她像巫婆鎮日實驗著各種藥材,但摸索的是,日常食用的果物。如是之當代女巫,日後才會得到世界果醬工藝金獎的榮耀。
柯亞尤其潛心於在地特有的果物研究,不時四處田調,研發為美味果醬。南庄橙的強烈風味,讓她被牢牢吸引,自是不會放過。這一工作像藝文創作者,努力以臺灣為素材主題,表達自己的關懷,進而跟世界交流。以臺灣水果為要,展現一座大島食物精采的多樣性,果醬工藝也是一樁非凡的行業。
現在南庄橙已被世人熟知了,未來如何成為賽夏族特有的風味食物,甚而是代表性果物,目前林務署、部落和柯亞展開合作多時了。一個美好而奇妙的保育案例,正在開花結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