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洪貞
父母相繼過世後我很少回娘家,除了年紀漸大不堪舟車勞頓之外,也不想睹物思親,然而經不起弟弟夫婦再三邀請,我還是趁連假回家一趟了。
用餐時,弟弟邊幫我夾菜,邊介紹和菜相關的故事。那揮動筷子的身影如父親生前一樣,是那樣熟悉、溫暖,也讓我想起父親健在時,餐桌上的種種趣事。
小時候家中環境差,要養育六個孩子不容易。或許是困頓長智慧,父親除了上山砍柴、撿漂流木變賣,也四處打零工,就是希望多兼差多點收入,好讓一家能溫飽。
雖然收入不穩定,但日子還是要過,父親憑著吃苦耐勞的過人毅力,在逆境中求生存,讓家人的日子逐漸順遂。而且為了帶給子女正能量,他不僅從不在我們面前提生活的艱辛,還會利用每天全家共餐的機會,用幽默的方式說些和蔬食相關的趣聞。例如:茼蒿菜被稱為「打某菜」的典故,我們聽了雖有點感傷,卻又忍不住噗哧而笑;每次有韭菜上桌時,他就會引用古代詩人對韭菜的歌頌,其中杜甫的「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是他最常提的。
他就是這樣,為了讓家人開心用餐,總是用心良苦地製造和諧溫暖的氣氛。透過不同的菜餚,說著不同的意涵,看似說教卻是說著食物帶給人們的不同美味,讓我們在滿足了口腹之慾之餘也長了知識,並讓我們從中體會一絲一縷來之不易,要學會珍惜和感恩。
很慶幸父親走後的二十多年來,每次家人用餐時,弟弟都傳承著父親愛家人的方式,讓我覺得父親依然健在,他的笑聲暖語一直都陪在我們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