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鄂東有首民謠迄今仍在流傳,即「鄂城的鯿魚,武昌的酒,黃州的豆腐,巴河的藕」。後者之藕,產自距離巴河七里路西洋河附近的芝麻湖,因而又稱「芝麻湖藕」。此藕色澤純白,藕隻肥壯,清嫩而鮮,通常長成九孔,不論生食熟用,滋味非比尋常,迄今尚未嘗過,一直心嚮往之。
灌藕宜用老藕,老藕亦稱「熟藕」。其色由白變紫,其性由涼變溫,失去消瘀滌熱之特性,轉變而成為養胃滋陰,對脾胃甚有益,加上耐熱久煮,故最宜蒸或煮。最早記載者,為北魏《齊民要術》,其「蒸藕法」略謂:「斫去節,與蜜灌孔裡,使滿……蒸,熟,瀉去蜜,削皮去,以刀裁。」可見它用蜜灌藕,想必甘爽糯香適口。
到了南宋時期,市面已售「生熟灌藕」,但不詳其製作方式。及至元明之際,兩部重要食經,皆有灌藕記載。倪瓚《雲林堂飲食制度集》之「熟灌藕」,倒是承襲前人,只是略有變化,稱:「用絕好真粉,入蜜及麝少許,灌藕內,從大頭灌入。用油紙包紮煮。藕熟,切片,熱啖之。」這種趁熱而食,既甜且糯帶香,徐徐品其美味,真是不亦快哉!
同時期稍晚的《易牙遺意》,公認為韓弈編撰,其「灌藕」有二法:一為「大莖生藕,取中段,用瓊芝(瓊脂,以海產的石花菜類製成,溶於熱水)煎湯,調砂糖灌入其孔內,頂上半寸許油紙紮定」;另一為「熟藕,用綠豆粉濃煎糖湯,生灌藕孔中,依前法紮定,蒸熟」。於是灌藕之法,至此已具規模,後來灌以糯米,終於燦然大備。
糯米灌藕而食,中國南北皆有,各地稱呼亦異。
比方說,北京叫「江米藕」或「糖藕」,杭州稱「糯米酥藕」,蘇北名「糯米爛藕」,蘇州則名「焐熟藕」,外表紫色油亮,食之又糯又香,一般吃法為先切片,再蘸糖或桂花醬吃,此在炎炎夏日或秋老虎時,冷食尤佳,沁人心脾。秋高氣爽之際,我偏愛趁熱食之,台北榮榮園餐廳所製尤佳,色紫肥壯,珠玉微露,桂香飄逸,入口酥爛,藕斷絲連,真一絕也。
專記南京美味的《白門食譜》,書中有〈馬巷中段之熟藕〉一則,頗能引我入勝,云:「鋪門朝東,專售熟藕。未煮時,先取肥而嫩者,洗淨其泥潭。然後以糯米填入孔內,放稀糖粥,鍋中煮熟。食時又略加桂花糖汁,香氣騰騰。藕爛而粥黏,亦養人之佳品。」
我的食福尚佳,曾在揚州品嘗「桂花蜜汁捶藕」。此菜以老藕灌糯米煮熟,縱切成塊,蘸滿雞蛋糊,再蘸些真粉(乾澱粉),反覆捶至扁平,入鍋內炸至金黃,再扣入碗中,加桂花、冰糖蒸透,其味濃甜酥香,入口爽而無渣。這和湖北名菜「炸藕夾」,異曲而同工,只是後者講究,會在麵糊中加入蛋清,且完全用香油炸之。
江蘇興化亦有「煎藕夾子」,鹹的用肉糜(可以香菇豆乾,切末代之),甜的則用豆沙。山東則有粗有細,最粗的藕切片,兩片中夾入肉糜,蘸裹麵糊入油鍋炸,亦稱之為「炸藕夾」;如果片片齊整,形狀有如圓盤,則名為「炸藕盤」,可以登席薦餐。
若內餡灌入藕後,加醬油、水、酒、糖紅燒,煮到湯盡藕酥,切塊上桌供享,號稱是「紅酥藕」,乃下飯之神品,每食此必淨盤,而且餘味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