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積極推動佛教國際化,透過舉辦國際佛學會議、文化交流等方式,促進佛教的傳播與交流。圖為2003年9月,佛光大學、佛光山文教基金會於日本富士山下、本栖湖畔的佛光山本栖寺舉辦「宗教與當代世界學術研討會」。大師於大眾交流時間,引領來自各國家地區的學者、教授漫步寺中庭園,歡喜合影。圖/人間社記者陳碧雲
文/《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編輯群
佛教自傳入台灣以來,經歷了數百年的發展與變遷,其歷史脈絡與社會背景極為複雜。尤其在明鄭時期的初步傳入、清朝的多元發展,以及日據時代的日本化影響下,台灣佛教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面貌。戰後,隨著大陸僧人的大量遷台,台灣佛教開始回歸中國佛教傳統,但同時也面臨著諸多新的挑戰與機遇。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星雲大師對社會變遷的敏銳洞察,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創新性和實踐性的道路。
從困境中覺醒,開啟改革之路
台灣佛教在明鄭時期,台南成為佛教發展的中心,竹溪寺、彌陀寺與龍湖岩等寺廟相繼建立。清朝時期,佛教在台灣呈現出「正信佛教」與來自大陸的在家齋教相互混同發展的態勢,形成了多神信仰與佛教相結合的獨特現象。
日據時代,台灣佛教在組織管理、教育體系等方面受到日本佛教影響,部分寺廟甚至被迫改為神社,佛教的發展受到嚴重限制。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大批大陸僧人來到台灣,佛教雖得以回歸中國佛教的戒律體系,但也面臨教育匱乏、人才短缺、信仰認知混淆等諸多問題。
大師在此關鍵時期抵台,對當時台灣佛教的現狀進行深入觀察與反思。他指出,歷經多重文化與政治因素影響的台灣佛教,雖然具備一定根基,但制度鬆散、理念分歧、與社會疏離等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大師強調改革佛教制度是當務之急。
此外,大師也指出,佛教的復興必須從教育入手,通過建立完善的教育體系,培養具有現代知識和佛教素養的人才。因當時台灣佛教教育資源匱乏,僧眾缺乏系統的教育培訓,難以有效地弘法利生。他也倡議廢除不合理的「寺產管理人」制度,確保寺院的管理權歸僧眾所有,避免佛教資源被外行人濫用。同時呼籲政府正視佛教的社會價值,給予公平待遇。這些改革建議回應了當時台灣佛教的現實困境,也為佛教未來的發展指明方向。
借鑑海外經驗,構建人間佛教實踐體系
1963年,大師隨中華民國佛教訪問團出訪東南亞、東北亞,這一經歷對他影響深遠。他看到各地佛教在教育、弘法等方面的創新實踐,深受啟發,提出了佛教教育的現代化與多元化理念。他認為,佛教教育不應局限於佛學院,而應與社會教育相結合,才能培養出能深入佛教教義,又能運用現代知識與社會互動交流的人才。在泰國,他看到皇冕大學不僅設有佛學院,還配套了中小學,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這讓他深受觸動。他認識到,佛教教育應涵蓋從幼稚園到大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
1965年,大師在高雄壽山寺創辦了壽山佛學院,後遷移到佛光山改名為佛光山叢林學院。學院不僅教授佛學課程,還融入了社會、自然科學等現代學科,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他注重國際化的教育合作,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知名學者來佛光山講學,並與國際佛教教育機構進行交流。大師同時創辦社會教育,從幼稚園到大學,為國家社會培養優秀人才。
此外,大師認為寺院應具備現代化的功能區域,如圖書館、滴水坊、視聽中心等,以滿足現代人的需求。故佛光山的建設體現了這一理念,成為一個集修行、學習、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現代化道場。大師積極推動佛教的國際化,通過舉辦國際佛學會議、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促進佛教在國際上的傳播與交流。
包容民間信仰,推動宗教和諧共生
大師在處理佛教與民間信仰的關係時,提出並實踐了以包容與對話促進和諧共生的理念。他深知民間信仰在民眾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重要性,認為佛教不應排斥民間信仰,而應以開放的心與之互動。因此,他透過「世界神明聯誼會」的舉辦,為不同信仰提供了一個交流平台,促進了宗教間的對話與合作,同時也引導民間信仰者了解佛教的教義,實現了宗教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這一活動不僅打破了宗教之間的隔閡,還為台灣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貢獻。
在推動佛教與民間信仰互動的同時,大師也強調以「正信」引導民間信仰,提升信仰層次,因民間信仰往往以祈求財富、長壽、平安等功利性目的為主,這與佛教的正信存在一定差距。大師認為,信仰的終極目標在於「淨化心靈、服務社會」,主張以佛教的慈悲智慧引導民間信仰從單向祈福向「積極踐行」轉化,也就是「行佛勝於信佛、拜佛、求佛」的理念,將傳統信仰熱忱轉化為社會公益行動,實現多元信仰在共生共榮中促進人間和諧。
應對時代挑戰,重塑佛教現代形象
面對「慈濟事件」引發的佛教界經濟與形象危機,大師口述《貧僧有話要說》一書,這不僅是對當時佛教界經濟問題的回應,更是對佛教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正確處理財富與社會責任的深刻思考。大師通過公開佛光山的財務狀況,詳細闡述了佛教團體如何通過合理的財務管理,將每一分錢都用於弘法利生的事業。他強調,佛教團體不應積累財富,而應將資源用於推動佛教事業的發展。例如,佛光山透過辦教育、文化、慈善及共修活動廣結善緣,也推動了佛教的普及。大師的財富觀不僅為佛教團體的財務管理提供了明確的方向,也為佛教徒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正確對待財富帶來深刻的反思。
為應對現代社會的複雜環境,大師制定了「佛光新戒條」,將傳統戒律轉化為貼近現代生活的行為準則,既保留「止惡修善」核心,也為佛教徒提供了具體而實用的行為規範。這些戒條包括「十要」、「十不要」,旨在幫助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實踐佛教教義。
例如,「要正常吃早飯」、「要有表情回應」等看似簡單的日常行為規範,實際上有助於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人際交往態度;而「不可好買名牌」、「不可輕慢他人」等戒條則從物質追求和人際交往等方面對佛教徒進行約束,引導大眾遠離不良的社會風氣。通過這些具體的行為規範,佛教徒能夠在現代社會中更好地實踐佛法,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
結語
星雲大師以對國際社會變遷的敏銳洞察,為現代台灣佛教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具有創新性和實踐性的道路。他從台灣佛教的歷史與現實出發,提出了深刻的改革思路,並通過具體的實踐,推動了佛教的現代化、國際化與人間化。他的理念與行動不僅為台灣佛教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動力,也為全球佛教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