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田中修
文/田中修
葉子準備落葉時,葉柄的基部附近會形成一個「切離的部位」,稱為離層(abscissionlayer)。葉子會從這個部位與枝幹分離並掉落。
離層是在某個條件下形成的,所以將同種植物的落葉排在一起,觀察葉柄基部,會發現離層是完全相同的形狀。
枯葉葉柄 尚未脫落
觀察剛脫落的葉子基部,你會發現離層還呈現新鮮的狀態。雖說是「枯葉」,但是葉柄並不會枯萎脫落。
你可能會以為「枝條與樹幹為了捨棄已派不上用場的葉子,形成了離層」,不過事實並非如此。離層並不是受到枝條、樹幹的作用而形成的,而是受到葉子的作用。有一個實驗可以驗證這個說法。
將附在枝條上的綠色葉子,從葉身與葉柄的連接之處切除葉身,只留下葉柄。然後,切除葉身的葉柄會比未切除葉身的葉柄更早由基部脫落。因為切除葉身時,會提早形成離層。
即使去除葉身,葉柄的切口仍不斷送出生長素,使葉柄不會脫落。生長素是葉身產生的,會抑制離層的形成。
葉生長素 抑制離層
從這些現象可推論出:「有功能的葉子,其葉身會合成生長素,不斷送往葉柄,被輸送至葉柄的生長素,會抑制離層的形成。」
葉子會停止送出生長素,促進形成離層,然後枯萎脫落。有些人覺得這個作風是「選擇在恰當的時機退場,非常果斷。」的確,從春天起,葉子一直在工作,當冬天的腳步逐漸靠近時,利用此機制自行枯萎、飄落而去的風範,或許的確是「選擇在恰當的時機退場,非常果斷」呢。
內容與圖節錄自〈三小時讀通植物學〉,世茂出版授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