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榮坤
去年七月在新加坡旅遊時,穿越巷弄繞進了武吉士的滑鐵盧街。不遠處即是觀音堂,門口匯聚著人潮,周邊搭起了許多遮陽傘,禮佛的遊客絡繹不絕,徐徐微風拂過,為酷熱的夏季帶來了幾許沁涼。
武吉士,位於新加坡本島市中心規劃區與梧槽規劃區交界處,熱鬧繁榮。當地人稱為「觀音堂佛祖廟」的觀音堂,是新加坡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因興建於小坡四馬路(今滑鐵盧街),又稱為「四馬路觀音堂」。廟宇鋪建黃、綠色琉璃瓦與精雕梁柱,屋頂椽子末端印有黃色「卍」字,屋脊線條簡樸卻帶有寓意吉祥的裝飾。坐落在高樓大廈間,展現出傳統工藝之美。
根據觀音堂的記載,公元一八八四年,有位「南山上人」在此地弘法行醫,善行與愛心獲當地居民稱頌與肯定。於是,由「陳兩成」商號獻地、眾信踴躍捐款建此廟宇;後於一八九三年重修,一九八二年再次重建,始有今日之樣貌。
供奉觀世音菩薩、釋迦摩尼佛與達摩祖師的觀音堂,香火非常旺,尤其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四個日子:農曆除夕、二月十九觀音菩薩誕辰、六月十九觀音菩薩成道日,以及九月十九的觀音菩薩出家日。據當地一位虔誠禮佛的婦人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地許多建築物嚴重毀損,觀音堂在空襲中倖免於難,成為傷患和無家可歸者的庇護場所。
一九八二年,觀音堂由於參拜信眾遽增,進行大規模擴建,新廟宇比原建築大了一倍,內部也構築成兩個不同高度、獨立屋頂的空間。入口為一大型中央山門,兩側有較小的門,使用了金黃、紅、綠和藍色的建築外觀,色彩瑰麗莊嚴。
據當地導覽員說,二○○六年舉辦首屆新加坡雙年展時,觀音堂展出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如徐冰設計的地毯、蔡佳葳的蓮花咒語、杉本博司的一千零一尊佛像。另外自一九九七年以來,廟宇還設立了助學基金、洗腎中心,不分種族提供醫療服務,發揚觀世音菩薩慈悲為懷的大愛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