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文隆
台灣島是一座南北長、東西短的海島,中間還有高聳的山脈阻隔,因此大多數的河流都是東西向,水流湍急、河道橫亙,南北陸路交通十分不便。
清朝統治台灣時,曾開闢過一條陸路的官道,作為溝通南北的要道。然而,這條陸路沒能搭橋,因此常得陸地走一段,再經渡口過河。後來,劉銘傳規畫鋪設由北到南的縱貫鐵路解決這個問題,但才從基隆鋪到新竹,台灣就因清廷甲午戰敗割讓給日本。新竹以南的鐵路,都是在日本統治下鋪設完成的。
鋪設縱貫鐵路的同時,隨著台灣中南部眾多新式糖廠的引入,為求運輸的方便,糖廠也在甘蔗園與糖廠間鋪設簡易鐵道。
最早引入鐵道運輸的,大概是一九○六年由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所屬橋仔頭糖廠鋪設的七六二公釐鐵道,不過,當時僅是用水牛牽引或人力推行的台車軌道。到了一九○七年,橋仔頭糖廠才開始廣設原料線,並於同年十一月引進蒸汽機車。這類糖廠火車,使用的是體型比較小的車廂,路軌通常也僅有七六二公釐,約為標準軌一四三五公釐的一半,因此也被稱為「五分車」。
既然是運輸線路,除了載運甘蔗之外,之後也開始載人,只載運原料的稱為「原料線」,還能載運乘客的稱為「營業線」。鹽水港製糖所屬的新營至鹽水岸內路線,自一九○九年五月二十日兼營客運,即是首條營業線。
然而糖廠收糖各有範圍,分屬不同糖廠的糖業鐵路,彼此不相連接。因而即便根據日本統治末期的統計顯示,當時糖業鐵路長度已達二九六四‧六公里,其中二三三七‧五公里是專用線,六二七‧一公里為營業線,卻沒有什麼連通的效應。
光復後,所有糖廠都收歸台灣糖業公司管理,原本不相連接的各區糖業鐵道,也在國防部的要求下,串接成為一條南北平行預備線。
這是在國共內戰思惟下,為了應對中共的轟炸威脅,避免縱貫線鐵路遭到破壞另闢的備案,規畫時間起自一九五○年,於一九五二年八月連通,起點在台中車站,終點設在高雄前鎮籬仔內站。原本中間有一段跨越濁水溪的難題,也隨著西螺大橋於一九五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通車而解決。當時這座遠東第一長橋──西螺大橋,除了通行車輛之外,也在橋面預留了鐵軌,使得糖業鐵路南北線的貫通得以成真。
為了測試南北線的情況,台糖調用了兩台汽油車,首開於一九五三年四月二十五日。上午七點十一分自台中站出發,途經太平、南投、二水、大林、南靖、新營、廠前、學甲、蕭壟、三崁店、橋頭等站,於下午六時三十五抵達終點屏東站,歷時十一小時又二十四分鐘;中途因為在南靖脫軌,耽誤了一些時間。
然而,這條為戰備服務鋪設的鐵路,實際效用並不大。一方面是台糖鐵道車行緩慢,承重不足,運載量總體來說實在大不到哪裡去;一方面是台灣的天災不少,道路不時因此中斷。
一九五九年八七水災重創中南部,台中烏溪大橋受損嚴重,南北線只好改以二水為起點。
爾後,隨著台灣經濟轉型,糖不再是賺取外匯的主力,原本切出橋面供南北線通過的西螺大橋,也在一九七九年以妨礙交通為由,拆除橋面鐵軌,起點再度南移至斗南。
一九八四年,南端終點改至鳳山。後因一九九○年高屏大橋被沖毀,一九九四年西港大橋上的台鐵軌道拆除,起點再度南移至佳里。
這些調整,都使得台糖鐵路南北線的效應漸次減低。直到一九九八年,才在國防部的同意之下完全廢止,走入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