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story96】作家麥克尼 鼓吹用創造力翻轉亂世

文/楊慧莉 |2025.07.12
69觀看次
字級
我們所處的文化排擠創造性的行為,覺得那是孩童或退休人士專屬。圖/123RF
人人都可發揮創意,用各種方式留下一些美麗的精神遺產給世人,如製播做菜的影片跟其他人分享。圖/123RF
作家麥克尼出版《我們需要你的藝術》,鼓勵世人在亂世中用創造力拿回對世界的掌控力。圖/The BookMark Shoppe
我們一生可能會花十年左右的時間專注在手機上。圖/123RF
想優化自己,也可以每天花二十分鐘寫作喔。圖/123RF

文/楊慧莉

科技當道的世界,藝術的價值日顯薄弱,甚至讓從事藝術創作的人覺得自己在浪費時間。不過,有人卻持相反論點,認為藝術是我們這個亂世中的唯一救贖,並呼籲人人發揮創意,重拾對世界的掌控力。她是作家麥克尼……



顛覆認知

這個時代正需要藝術

艾蜜‧麥克尼(Amie McNee)是作家,並致力於協助人發揮創意,活出有意義而充實的人生。她給人信心去挑戰一些不自信的表述,並擁抱神奇的創造過程。她的作品和演說激勵許多人從完美主義、自我懷疑及覺得創意工作不算工作的迷惘中解脫。非小說作品《我們需要你的藝術》(We Need Your Art)稱得上是在一個低估藝術的世界裡鼓吹創造精神的宣言。她也是一本歷史小說的作者,該小說透過生動的故事探索創意、抗拒和反抗的複雜性。

透過寫作、演說、尚未發表的播客,麥克尼提倡一種生活方式,是由脆弱、目的和理直氣壯的創造志向所驅動。近期,她上公益平台演說,完整表述她的理念。

亂世中的好法寶

一開始,麥克尼便直言她對我們所處世界的看法,「這個世界不管以實際或比喻性來說,都著火了。」所以,她鼓勵大家發揮創意,用創造性的行為滅掉在世界各處延燒的「火」。

說的當下,麥克尼根據經驗,明白現場聽眾一定有許多人不引為然,有些可能還會這樣反駁,「唉,你太可愛了,有這麼美妙的想法。你能想著用寫東西幫助這個世界,真的很貼心,但是啊,我都寫一些童話、奇幻小說,不覺得能對世界產生助益。」

生涯中,麥克尼聽過太多這類論調,但也見怪不怪,因為「我們所處的文化排擠創造性的行為,覺得那是孩童或退休人士專屬,這種行為有點自私、輕浮、不過是一種裝飾」。

她認為這種論調其實滿傷人的,實質是壓抑我們與生俱來創造的本能。而她要透過演說,顛覆世人錯誤的認知,讓人明白「為何創造藝術會讓人生和世界更好,為何藝術對每個人都很重要」。

藝術創作的界定

在進入正題前,麥克尼先澄清,所謂的「藝術」並非狹義上的,以免有人會說,「我對藝術不在行,我不會畫畫……」。當她說到藝術或創意,其實是廣義上的意思,包括有人在「YouTube」平台製播影片,談論喜歡的寶可夢遊戲卡,還有唱歌、烹飪等等。因此,她所謂的藝術是指,你帶著與人產生連結的本意所創造出來的東西。

對創造性行為的誤解並不止於一般人,也包括知名作家,如愛爾蘭作家魯尼(Sally Rooney)。她的作品勾勒出千禧世代的精神困境,也深深影響麥克尼的人生。

不過,麥克尼留意到魯尼曾說,「我的生命拿來創作小說,但我不知道這些小說好不好,但就算它們很不錯,也不會拯救地球。也許,我該花時間做些更有生產力的東西。」

麥克尼認為,這就是我們現今文化所出現的窘境。「魯尼創作出有深度、又有影響力的作品,卻仍質疑自己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我們不斷的排擠自己的創造力,把它視為沒有生產力的東西。」

生活中不可或缺

麥克尼跟許多藝術家、創意人員合作過,不時聽到有人這麼說,「這世界發生好多大事,我怎麼還在彈鋼琴?」或是「這世界有這麼多苦難,我不知道自己怎麼還有閒情彈琴?」但她認為,在我們安度此無比艱困時刻,我們才需要比以前更需要彈琴和創作藝術,「藝術不只適用於小孩、大人,也非和平時期專屬;它適用於現在,我們現在就需要。」

麥克尼進一步指出,創造力是自我發展中缺失的一個支柱,「我們的文化太執著於優化和生產力,許多播客節目談呼吸、運動、冥想、睡眠等等,以展現最好的自己,但就是沒人談創意、談創造東西。做二十分鐘的運動,優化自己。但也可以花二十分鐘寫作或在淋浴時唱歌啊!」

麥克尼堅信,如果我們想活得有滋有味、擁有全面的生活,就需將藝術納入生活中。「創造力是自我發展中缺失的梁柱。如果你想好好打理自己,就該好好認真思索這自我發展中缺失的一部分。」



藝術行動

你的創意可改變世界

麥克尼認為,在這個讓人深感無力的世界,創作藝術給人一個很好的著力點。因此,創造力給我們力量促使改變,將秩序帶進我們目前所遭遇的混亂中。

她發現,許多人都活得有些抑鬱,看了一堆負面新聞,就覺得使不上力,也很無力、沒目標,陷入做什麼都沒意義的處境裡。美國精神科醫生(Dr. Alok Kanojia) 卡諾耶婭也提及此事,年輕人尤其嚴重。

由於對未來深感無望,於是我們許多人就沉迷於手機、賭博、遊戲等。對此,麥克尼相信有解決的方法,「當我們吸收這麼多全球性的硬新聞,難免會對未來感到沮喪。這時就該回到我們的藝術、我們的創造力。並請記得,你可以用許多不同的方式發揮創意。而我們創造,就在這個說我們太渺小以致無法行使改變的世界有了著力點。」

重拾你的專注力

麥克尼以自己的經驗說明。她表示,「當我寫小說時,我就是自己所創世界中的神,我可以告訴人們怎麼做,可以做出改變,並看到自己在世界的影響力。創造力就是我們行使改變的力量,我們因此變得有力量。」

然而,有許多人把創造力束之高閣,覺得只是好玩。「但重拾你想拿起的任何樂器、才能,創造出一些東西,就會覺得自己很有力量。力量就在你的手中。當你創作藝術,你就讓自己登上寶座。」

麥克尼進一步指出,另一個需要創造的美麗原因是,重拾我們的專注力——這是我們最寶貴的資源,但已經遭到剝奪了。在一個受益於你沉迷於手機的社會裡,將注意力放在藝術上是一種反叛行為。因為當你寫一首小詩時,代表你不僅未善加利用你的時間,而且還很反骨。

日前,麥克尼估算一個人從十五歲起開始每天花三小時在手機上,直到平均死亡年齡七十九歲時,總共得花上十年的時間。她建議,何不重拾被剝奪的專注力,把它拿來做東西?

她深感,「我們是一個消費型的文化,已忘了如何做東西,但我們需要少一點消費,多一點創造。」她鼓勵大家拿回專注力,去從事想做的任何事,「你可以做的東西很多,有許多東西是你必須給予這個世界的。從祖克柏那裡拿回你的十年,用在你想努力的計畫上吧。」

AI可不是好藉口

麥克尼認為創作藝術本身就是一種行動主義。她有個在科學領域的合作客戶。這位女士服務於氣候變遷部門,但很痛苦,真的是在掙扎。原來,她真正想做的是寫浪漫小說。但如果不全心關注氣候變遷,而把部分時間拿來創作看似無關痛癢的小說,又讓她有罪惡感。

麥克尼認為,我們一定要擺脫這種看法,「必須了解藝術就是一種行動,其本身就有政治性,你在用你所創造的東西發聲,並拿回你的自主空間。」

她進一步解釋,「立法和政策的確重要,但我卻被藝術感動,文化也是被藝術感動……你可以用你的藝術改變這個世界,用你的創作尋求你想要的改變。」日前,麥克尼收到一封私訊,上面寫著,「有了可以做得更好、更便宜的AI,創作藝術的意義在哪?沒理由再創作了。」

她聽過太多這種論調,反而認為在AI的時代更要創作藝術,「我們需要人們創作東西,藝術的美感和神奇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因此,別再用AI會創作藝術做藉口了。」

用藝術慷慨解囊

麥克尼深信,藝術家勇於想像一個不同的世界,創作者不會放任世界仍維持在他們所發現的樣子。「因此,我們可以花十年時間在手機上,放爛這個世界,但也可以給這個世界留下一些有藝術性的東西,不管那是你留給孩子的食譜或是我父親留給我的詩文。」

麥克尼澄清,並非要人人成為知名藝術家,而是留下一些美麗的精神遺產,尤其是我們人類生來就是會創造東西。

曾經,我們被教導創作是一種自私的行為,當我們彈琴、製播「YouTube」影片只是為了讓自己高興。對麥克尼而言,恰恰相反。她表示,「創作藝術本身是一種大方的行為,你的藝術可幫許多人療傷止痛,一如家父用他的美麗詩文療癒我。」

因此,麥克尼再次重申並鼓勵世人,「藝術不該成為邊陲物,你本身就有創造力,可以創作出美麗的東西留給這個世界。你需要審慎以對此事。在創作藝術上,每個人都是被需要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