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貴
春秋時期楚莊王熱衷於狩獵,大夫擔憂他荒廢國政,勸諫說:晉楚兩國互為敵手,楚國若不謀畫對付,晉國必會趁機圖謀楚國。如今大王您這樣沉迷於打獵,恐怕不太好吧?
楚莊王卻說:我打獵是為了藉機選拔人才。能在荊棘叢中刺殺虎豹的人,我就知道那是個勇士;敢與犀牛搏鬥的人,我就知道那是個力士;等到打獵結束後分派獵物,我就知道哪個是有仁心的人。正是靠著打獵,我才可以發現這些讓楚國強大的人才,所以說,只要有心,沒有所謂無用的事情。
看了楚莊王這段話,估計多數人的想法都差不多:強詞奪理,為自己荒廢政務找藉口;也許他真的會透過打獵順便選拔人才,但絕不是因此才去打獵的。另外,當楚莊王整天摟著美女飲酒作樂,大夫伍舉以三年不飛不鳴的鳥為喻勸諫時,他又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同樣是不務正業的托詞。
然而,楚莊王那句「苟有志則無非事者」,儘管是在為自己不幹正事打馬虎眼,但這句話本身還是有道理的。後來的歷史證明,楚莊王還真不是紙上談兵說空話,三年蟄伏後一旦發奮圖強,確實做到了「一鳴驚人」、「一飛沖天」,成為問鼎中原的一匹黑馬。
有學者評論說,凡事按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正統去解讀歷史人物,不是沒道理,而是太無趣。像楚莊王這樣有個性、有腦子,時而劍走偏鋒的行事方式,還是值得玩味的。
在書法裡,有「正以主骨,側以取態」的典論。「正以主骨」的本意是「取勢」,透過中鋒運筆獲取點畫的骨感,即渾圓的立體感與堅實的力度感;「側以取態」的本意是「取妍」,即產生豐富的變化,如厚薄、虛實、枯潤、輕重等差別,因而產生各種對比變化。
對善書者而言,尤須掌握「主側兼顧」、「虛實寫意」、「順從由心」、「八面用鋒」的技法,讓筆跡有種種不同的姿態,才得以展現另一番韻味。同樣的道理,在圍棋中,合乎棋理的正規落子稱為「本手」,但是,從頭到尾都用本手則必敗無疑。高段位的棋手,既要靠本手得子,也要靠「妙手」取勢,才能成為贏家。
若用上述道理來看楚莊王、齊威王這樣的歷史人物,也許我們就能理解,「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既是客觀通識,也是社會常態;劍走偏鋒,有時也能帶來開創性的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