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款飛行】如果你有個特殊的孩子

文/賴鈺婷 |2025.07.08
128觀看次
字級

文/賴鈺婷

拒學是病嗎?叛逆是病嗎?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走出房門,無法和別人一樣,就算不喜歡,還是去上學呢?她說,自己為了兒子,已經心力交瘁……



先前閱讀理查‧鮑爾斯的小說《困惑的心》。很難形容內心受到的震撼,有些段落幾乎是揪著心看完。在小說情節的開展之外,它刻畫出特殊兒在學校及醫療現況中的困境,也道出了家有特殊兒的照顧者,在迷霧中找尋秩序,努力穩定生活的辛酸。

當時我寫了一篇書評,名為〈特殊兒的哀歌,愛的困惑與詮釋〉。書評發表後,腦海裡卻仍不時迴盪著來自書中的質問。與眾不同,是病嗎?用藥治療,是必要的嗎?當身心敏感的孩子愈來愈多,如何定義普通與特殊,正常或異常?

作為一名母親,我覺得自己很能同理書中那位單親爸爸的處境:當愛妻喪命於意外事故,他背負著傷痛,帶著孩子堅強過日子。

七歲孩童,如何走出喪母之痛?如何像個沒事人,天真、活潑、樂觀去上學?當他封閉自我、拒絕對話,在團體生活中抑鬱不樂,進而與同儕出現誤解、摩擦和肢體衝突。幼童的失序狀態,究竟該理解為突然遭受變故所致的正常反應,或者為先天潛在的精神病症顯影?

當孩子在學校出現異狀,學校通知家長接回。校方強烈建議孩童必須接受心理評估與行為治療。

如果你是那位和孩子相依為命的單親爸爸,會怎麼看待校方認定的事實呢?

(你的孩子失控傷人,如果不是內在精神疾病所致,就會是行為脫序問題。)

你會怎麼評價孩子的狀況?

(我的孩子,我很了解他。真相不是你們說的、想的那樣。他沒病,只是不擅與人相處。)

該怎麼協助他,對他最好?

(看診會不會被歧視,貼標籤?服藥後,反應會變遲鈍,有副作用?)

當孩子抗拒上學,你會怎麼做?

(自己請假在家陪伴,幫他請事假?立場堅定,不惜拉扯衝突,押著他出門上學?)

讀《困惑的心》時,我的腦海中出現好多假設問句。我想像著倘若那些問句發生在自己和孩子身上,我會如何選擇、判斷?我有足夠的資訊、資源、智慧去決定如何陪伴與教養嗎?在心理狀態和外顯行為之間,已然不是發燒了,用一支體溫計就可以做為量測依據。

我想起來到我眼前,課堂上十六、七歲的少男少女。想起他們之中,有些人曾接受診斷,帶著一個或多重身心疾患名稱。他們大多已經安於穩定的日常,行為樣態因為已知病名,而有一種可預知的準則。例如已知妥瑞氏症,學生在課堂上突如其來的抽搐動作,或不斷發出聲音,干擾到教學進行,老師可以有正確的判斷,適時給予情境的協助。

病名緊隨,雖然是個標籤,卻也是安全網。不論是應對或突發狀況處理,因為理解,而有更寬大包容的詮釋。但不可避免的,標籤化往往是貶抑的區隔,容易伴隨著誤解和人際問題。這也是家長最擔心,怕孩子被歧視,不願意讓孩子就醫,接受診斷的主因。

不確定是怎麼了。處在因由不明的風暴中,徘徊在身心危崖邊,師生同時都承受著極大的風險。那是教學現場中,最令人膽戰心驚的類型。要留心徵兆,注意動態,保持警覺。也許沒事,也許是還沒出事。兩者之間,往往只是一線之隔。

教學這些年,耳聞太多事例:衝出教室,往牆邊一躍而下;上課中,說要上去廁所,口袋裡藏著美工刀,一去不回;自習課時,拿著刀片畫手腕,自稱是抒壓慣性……。

自傷之外,還有情緒失控所致的暴力事件。當事端發生,爭吵、推擠、扭打,有時竟不單純是偏差行為,對錯之間,還夾雜著衝動控制的病因。

有些人過動、躁動,會受情境因素影響。容易衝動,無法處理情緒,激動時無法控制自己。

我曾遇過一名自閉症學生,因被同學誤解,氣極敗壞來向我告狀訴苦,雙手掄拳猛然搥擊牆壁,低吼著說要把他揍死。出拳捶擊是猝不及防的瞬間,力道之猛烈,指節骨折斷裂。

那些再偏移一點點,可能就造成悲劇事件的臨界點。「要把他揍死」這句話,已知病症的解讀,不同於單純的偏差行為。疾病的判定,正常和失常,在正式診斷之前,暴力的因由又何嘗那麼容易分辨?

《困惑的心》書裡的小男孩羅賓,被診斷過兩次亞斯伯格症、一次可能強迫症、一次可能過動兒、自閉症……。羅賓的父親是一名天文學家,他深愛孩子,在各種現代醫學的診斷面前,他提出自己的解釋:「我們這個小行星上的每個人多少都有點自閉。生命本身就是一張自閉症光譜量表,人人都在這個彩虹狀的量表中占有一席之地,各自以獨特的頻率發光震動。生命不需要我們事事校正。沒有人是完美的。」他拒絕讓孩子服用精神藥物,卻也不可避免地在孩子敏感易怒的情緒風暴中,感到沮喪挫折。

用藥是不是治療的唯一途徑?用藥的安全和利弊,是照顧者有能力評估的嗎?能以保有個體獨特性的角度,詮釋不用藥的選擇嗎?在現代社會與醫療認定中,不用藥等同於消極處置、放棄治療嗎?

當我看到書中的羅賓因為不肯返校上學,在失控中砸毀家具、砸破玻璃。他父親為了讓他冷靜下來,在纏鬥壓制中,被羅賓回擊抓傷。對於照顧者來說,那是多麼大的打擊。用盡全力,拋下工作,以愛和信念全心全意陪伴孩子。即使如此,依然無力改變。只能眼看著孩子沉浮在情緒激流中,陷入危險情境的瘋狂舉動。

多年前,我也曾遇過一個每天抗拒上學的少年。他的媽媽說,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為了叫兒子起床出門上學,破口大罵,拚老命,死命推、拉、拖、打。每天吵,每天鬧,就是沒辦法。記得有次她說,猛烈拉扯中,她重心不穩跪跌在地上。兒子的房門砰地關上,鎖起來。她在門外崩潰大哭,覺得自己很悲哀。

那個媽媽原以為兒子只是不懂事、不想上學、叛逆。她不能接受孩子可能需要尋求醫療協助。拒學是病嗎?叛逆是病嗎?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走出房門,無法和別人一樣,就算不喜歡,還是去上學呢?她說,自己為了兒子,已經心力交瘁,遲到早退,工作都快不保了。天天爭吵咒罵,家已不是家。

生活是那麼具體。照顧特殊的孩子,無計可施的茫然挫敗,想來備感孤獨。沒有援手,無從喘息,無力又沉重。千迴百轉的心境,一言難盡。這個社會要求每個人都在秩序中行進,落後了、脫隊了,就很難回到日常軌道上。漫漫長路曲折黝暗。

有時,我也不免帶著這些宛如心事的目光,仔細端詳我的孩子和學生。想像著每個為人父母的心情。特殊兒如何千辛萬苦,從他們的故事中,來到中學階段的課堂。如何陪伴他們安然前行呢?我把問句放在心上。提醒自己,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不要放棄思考最適合的方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