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齊夫
培養孩子,主要有兩種方法:教養與嬌養。
教養,現在主要是指人的修養和素質。稱讚一個人有教養,屬於頗高的正面評價。所謂「教養深而明禮」,乃指一個人的教育和培養,既要有深厚的知識和修養,也要有良好的禮儀規範。這種教養,尤其是在孩子的成長階段最為重要,因為他們是一張白紙,可塑性很強,可以透過教育來塑造孩子的品德,使他們成為一個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嬌養,自然是指嬌生慣養。有不少家庭,對孩子百依百順,捧在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平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上學車接車送,在家裡從不做家務活,水杯倒了都不扶。這樣養大的孩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多半都是紈褲子弟。養了這樣的後代,即便家裡有權有勢、金銀成山,也擋不住坐吃山空、富不過三代的宿命。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天天都在發生。
嬌養,還包括家長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挫折。孩子如果在學校受到批評,家長就不問青紅皂白到處告狀,不讓老師受到處分絕不罷休。這樣的孩子,沒見過世面,經不起風雨,心理脆弱、意志不堅,如同溫室裡的花朵,稍遇風雨就一蹶不振、頹廢躺平,肯定難勝大任,最後大多一事無成。
古往今來,父母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千萬不要忘了「庭院難養千里馬,花盆不生萬年松」的老話。孩子還是要教之以理,使其明辨是非,胸有義理;教之以禮,使其恭己待人,彬彬有禮;教之以德,使其德才兼備,德高節亮;教之以術,使其術業有專攻;教之以藝,使其擁有一技之長。
古人早就明白這個道理,並積極實踐。孟母三遷、陶母退魚、歐母畫荻、岳母刺字,還有陸遊寫〈示兒〉詩,曾國藩著《家書》,都是教養孩子的成功範例,也被傳為千古美談,成為中華傳統寶貴的精神財富。
「教養」與「嬌養」,僅一字之差,結果卻判若雲泥。一個是培養風馳電掣的千里馬、凌霜傲雪的萬年松與頂天立地的棟梁材;一個卻是在培養弱不禁風的嬌小姐、百無一用的闊少爺與花錢如流水的敗家子。
面對這兩種養法,每個家長都在選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我們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