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蔚領
如今在捷運或公車上,人手一機,低頭觀看視頻或打電玩的景象早已司空見慣,不想,近日卻看到一名女子,竟然在車上展讀一冊略有厚度的英文小說。在眼下這個紙本書落寞的時代,卻有年輕人逆其道而行,真讓我刮目相看,也由此聯想到宋太宗的名言:「開卷有益。」
讀文史科的人,應該都聽聞過《太平御覽》一書,但可能不知道此書的背後功臣,乃北宋太宗皇帝趙光義。
趙光義,宋太祖趙匡胤之弟,因酷愛讀書,即位後便下詔將各地藏書集中到京師,同時亦嘉賞百姓獻書。
由於國家藏書集中在梁朝所建的史館、昭文館和集賢院中,但房屋十分簡陋,太宗感慨:「三館如此簡陋,又怎能接待天下賢士呢!」遂另修新館「崇文院」,又召集文臣李昉、徐鉉等十餘人編撰一部大型百科全書。
此書蒐集經史圖書一千六百九十餘本古籍,始編於太平興國二年(九七七),成於太平興國八年(九八四)。全書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門,包括天部、地部、藥部、時序部、疾病部、神鬼部、四夷部等,各部下又分類,因於太平興國年間編成,故命名《太平總類》。
該書徵引賅博,可以說是保存五代以前文獻最多的文化遺產。當巨著呈上時,太宗謂:「此書千卷,朕欲一年讀遍。」命人日進三卷,若國是繁忙無法完成進度時,也一定找閒暇時間追補,常犧牲休息與睡眠孜孜矻矻矻地讀書。
大臣擔心皇帝日理萬機,可能因此影響健康,不過太宗仍堅持不懈,對大臣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藉由此書鑑古知今,勵精圖治。
有鑒於太宗皇帝詳細閱讀過《太平總類》,便將此書更名為《太平御覽》,而滿朝大臣也受到太宗精神感召,個個奮勉讀書。
宋太宗執政時,對中央與地方的行政制度加以調整,並積極發展農業,促進經濟繁榮;同時改革言路,擴大科舉考試錄取名額,殿試採「糊名制」,避免考官閱卷不公。
他在位二十餘年來,縣以上的官職,幾乎全進用科舉錄取的新進人才,扭轉了唐末五代時期重武輕文的風氣,文官階層的統治地位遂由此奠定基礎。
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宋太宗滅了五代十國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之後,決定伐遼,以收復後晉割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失土;卻不幸在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門外)慘敗,大腿遭遼將耶律休哥連射兩箭,其後病逝與箭瘡復發不無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