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吳娟瑜
自責就是心中有一把尺不停地批判自己,自認做得不夠好,通常不是想彌補旁人,就是不停地說自己的壞話,以尋求心理慰藉。
˙What:悶悶不樂的珮珮
珮珮是國小老師,教學認真,待人和氣,學生總是圍繞著她。但她笑咪咪的臉龐,近日壓抑著一抹憂愁,尤其談到剛過世的媽媽,立刻淚如雨奔,自責不已。
珮珮在單親家庭長大,從小看著媽媽辛苦養家,不是清晨跑批發市場買貨,就是到自助餐廳洗碗盤。
媽媽一路栽培珮珮和弟弟,要他們認真唸書,受好教育,將來有一技之長,才不至於像她這樣,老公生病過世,只能用勞力撐起一個家。
珮珮和弟弟都很爭氣,弟弟做到電腦工程師,兩人先後結婚,有各自家庭,平常也是忙著照料孩子。
「姐,妳快來,媽媽暈倒了,正在急診室……」
有一天,弟弟緊急通知她。正在學校批改作業,並準備到安親班接兩個兒子的珮珮,完全沒料到媽媽這麼快就倒下。那段時間,珮珮一邊照料孩子,一邊跑醫院照顧媽媽,不料此刻竟發現老公有曖昧對象,讓她心力交瘁,瀕臨崩潰。
˙So What:如果能重新處理
珮珮的媽媽在短短半年內,因為二次中風而撒手人寰,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下,和弟弟辦完媽媽喪事後,她開始夜不成眠,平日在校也是失魂落魄。她怪罪自己兩件事:
一、老公的事不必如此吵鬧地要他回頭。
二、應該花更多時間到醫院陪伴媽媽。
她的腦子裡總是繞著幾句話:「媽媽太可憐了,我都來不及對她更好。」、「媽媽辛苦一輩子,我都沒安排她到海外旅遊。」、「當時應該把媽媽轉到大醫院,說不定還能救回一命。」
像這樣不停地在腦海裡打轉的自責念頭,讓珮珮開始對孩子沒耐心而大聲吼叫;在家也對老公冷暴力,視而不見,彷彿他是空氣。
夜深人靜時,珮珮獨坐客廳,不斷回想媽媽生病時,自己錯過了什麼步驟?為何不能讓媽媽活久一點?
˙Know What:妳已盡力了
躺在課室地板的珮珮,歇斯底里亞地崩潰大哭,陪伴她的我,模擬媽媽角色,告訴她:「寶貝,媽媽謝謝妳如此愛我、照顧我,我已心滿意足。但是妳一直責怪自己,為我而哭泣,等於把我綁在妳身邊,如此一來,我又如何放心離去,如何在天地間自由遨遊呢?今後,妳想到我就是放開我、祝福我,讓我不再被牽絆,好嗎?」
說也奇妙,原本身體緊繃的珮珮,聽了這段話,身體逐漸鬆軟,緊皺的眉頭也逐漸放開,兩頰皮膚逐漸恢復紅潤……
起身後的珮珮坐好時,她身心放鬆地分享:「其實媽媽後期階段,我有好好陪伴,也跟她好好道謝了,我們之間是了無遺憾,我真的不需要一直怪罪自己的。」
珮珮終於願意放過自己一馬。
輕輕放下自責
通常習於自責的人,一方面希望符合別人的期待,一方面對自己要求高,因而出現低自尊的心理狀態,時不時就是以自貶的語言,或以補償的方式想要減輕心理壓力。
最終,就像珮珮這樣,當她理解到自己已盡最大心力照顧過媽媽,也明白媽媽最後階段是心疼她、感謝她,她真的不需要再自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