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樹下繪本
圖/樹下繪本
文/莎賓娜
你知道嗎?台灣有一顆歷經32年才破殼的「蛋」——台北大巨蛋。1991年,觀眾在台北棒球場高喊「我們要巨蛋!」隨後開啟這場漫長「孵蛋計畫」,直至2023年才正式啟用,其建設週期之長,令人驚嘆。這顆12.67公頃,建築面積達20.46萬平方公尺的台北大巨蛋,如今已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建設,不只是舉辦體育賽事的場館,更可承辦各類大型活動。
所謂「巨蛋」(Dome或Big Egg)通常指大型室內體育場或穹頂式建築,用詞說法源自日本東京巨蛋。1988年東京巨蛋開幕,以BIG Entertainment and Gold Game!為定位,縮寫成BIG EGG,其英文名則是Tokyo Dome中的“DOME”意為穹頂,自此「巨蛋」一詞被廣泛用於指代表這類建築。
巨蛋建築 無柱結構
巨蛋建築起源於20世紀中葉的歐美,當時為滿足大量觀眾觀賽需求,開始研發「無柱結構」圓頂體育場。它融和建築工程、材料科學與智慧技術,背後是科學原理與創新技術的綜合運用。以工程學來看,巨蛋精髓在於「薄殼結構」與「曲面物理力學」,以弧形設計分散風、雨、地震等外力因素。許多巨蛋建築在設計時,還注重與周邊環境的融合,例如部分沿海地區的巨蛋,在外形上模擬海浪的起伏,既呼應自然景觀,又能利用自然通風與採光,降低能耗。同時,巨蛋逐步引入「智慧建築」理念,像台北大巨蛋採用雙層氣墊結構,外層氣膜可抗1.5kPa(千帕斯卡)風壓,抵禦強颱風,內層氣膜能依室內溫度及日照強度自動調節透光率,讓場館如同有「呼吸」功能,達到節能又舒適的效果。這一ESG可持續發展設計理念,在滿足現代大型活動對空間和環境要求的同時,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巨型蛋殼 萬能空間
基於科學原理的技術,也賦予巨蛋「萬能空間」的特性。例如北韓五月一日體育場是世界最大體育場,占地面積達20.7萬平方公尺,可容納15萬人,其設計理念側重於大型集會與表演的需求,開闊的場地及龐大的容量便於組織大規模活動,常舉辦軍事閱兵與政治表演;沙烏地阿拉伯King Fahd International Stadium沙特法赫德國王國際體育場,設有專屬皇室區域,方便皇室成員入場,其建築面積約12萬平方米,在設計上融和了阿拉伯傳統建築元素;阿聯酋Yas Arena亞斯體育館以應對極端氣候為設計重點,是沙漠中冷氣超強的場館,館內比戶外涼爽10℃以上,場館內可容納約4萬人,室內環境卻是相當舒適的;冰島Egilshöll Dome埃吉爾紹爾巨蛋則在冰天雪地的外部環境中,舉辦熱鬧的電音派對,其內部空間可容納數千人開展各類活動,它的設計旨在打破室內外環境的界限,讓人們在極端氣候下也能享受豐富的娛樂生活。
巨蛋的影響力確實不容小覷,尤其是每場演唱會能帶動住宿、交通、餐飲、文化娛樂等領域數億商機,還能舉辦國際會議提升城市國際排名,已成為展示城市形象與軟實力的重要平台。比如新加坡與泰國曾爭搶泰勒絲特演唱會舉辦權,新加坡靠政府大力支援出資1800萬美元贊助,最終拿下亞洲獨家場次。
而全球巨蛋數量眾多,它早已超越單純建築範疇,成為城市能量的「超級電池」,吸引大量人流,輸出觀光、科技、娛樂以及國際競爭力等綜合影響力,持續推動城市發展。全球巨蛋一路從亞洲到美洲、從中東到歐洲的世界知名巨蛋建築,你嚮往參觀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