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流

文/莎賓娜 |2025.07.29
57觀看次
字級
圖/yapei

文/莎賓娜

在台灣這座地形複雜、雨量豐沛、地震頻繁的島嶼上,一場大雨過後,山谷可能沉默,也可能咆哮。從雲端洩下的雨水,與鬆動的山坡結合,轉眼之間,便可能化為一場毀滅性的土石流。

泥石交融 暴走力學



土石流(Debris Flow)是一種快速且具破壞力的重力驅動現象,混合了大量的水、土壤、岩塊及有機物,沿著山坡或溪溝向下移動。根據行政院農業部水土保持局的定義,當土砂比重超過50%以上,即可歸類為「土石流」。不同於單純的山崩或洪水,它們具有高度黏滯性與非牛頓流體行為,流動時能攜帶大塊石頭甚至整棵樹木,產生如推土機般的破壞效果。

土石流生成條件主要為: 坡度足夠陡峭(通常超過15度以上); 土體含水率高,由於連日降雨、瞬間豪雨或上游堰塞湖潰決; 地層鬆動或破碎,如火山岩、頁岩或受地震擾動地區; 山坡上方有大量鬆散物質累積。

環境變遷是重要生成因素,如森林火災、過度砍伐、外來植物影響地表固著力等,也在全球暖化背景下加速累積土石流風險。像是2025年1月芮氏規模6.4的大埔地震(也稱嘉南地震)誘發多處山坡地滑動,便是自然與環境複合作用下的結果。除了自然地形與氣候條件外,「人為因素」明顯也推波助瀾土石流的發生,不當的山區開發、道路開挖、砂石採集、河道整治工程,都可能削弱山區坡面穩定性。同時,多有誤植可能於沖積扇地形的住宅區,也是高風險置於土石流災害前線。

借鑑國際

科技治理



面對複雜的災害型態,台灣的土石流防治體系逐步提出防治措施。自2001年桃芝颱風於921大地震後,山區土壤鬆動,颱風集中強降雨,使溪流上下游地形頻繁崩塌,造成中部多起土石流而重創大興村,之後政府便強化土石流潛勢溪流的調查與建檔,至2025年初全台已識別1745條潛勢溪流,並針對高風險村落建置689處撤離計畫。

科技也是防線核心之一。透過雷射掃描(LiDAR)、無人機地形監測、AI預測模型與降雨閾值比對系統,能在災前即提出預警。像Deb2D模擬系統,已能推估泥流速度、厚度與衝擊範圍;而即時監測站透過雨量計、地聲波與攝影感測器,回傳數據後可觸發地方政府的預警機制。事實上,國際經驗也證明,科技與制度並行,才是防災治理的關鍵。2025年4月,台灣與日本舉行最新一屆土砂災害技術交流,雙方針對地震後的坡地應變、天然排水維持與攔砂壩設計標準進行深入探討。記得2024年4月3日花蓮芮氏7.2規模強震現場觀測結果,也成為日方高度關注的研究案例。再往前如美國加州2018年蒙特西托災難,採行了災後植生回復與土地封鎖管制,成效明顯。

土石流,不是天譴,也不只是天災。它是大地呼吸、重構與釋放力量的一部分;而我們所能做的,不是制止自然,而是理解與順應、預測與避讓。我們可能不只是問「哪裡危險?」而是「我們能怎麼做得更安全?」如此才有可能不再只是災後的重建者,而成為災前的守護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