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細菌變成抗癌利器

文/穿山甲  |2025.04.28
252觀看次
字級
圖/kimi

文/穿山甲 

細菌的大小大約在微米尺寸,雖然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但其實多數細菌是無害甚至有益的,除了可以用在食品工業,對食物進行發酵以改變風味與延長保存期限,又可以用在工業處理汙水或分解塑膠,醫療上也可透過細菌製造藥物或益生菌。此外,細菌其實還可以用來治療癌症。

細菌感染 腫瘤治癒



這個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1890年代的美國醫生威廉·科利(William B. Coley)在尋找治療癌症的方法時,注意到一個特別的病例,一名脖子上長出惡性腫瘤的患者,在眾醫師束手無策的當下,又不小心感染由鏈球菌引起的丹毒病症。在抗生素尚未問世前,該名患者只能以自身的免疫系統與丹毒對抗,腫瘤竟開始逐漸縮小最終消失。為此,科利特地聯繫該患者了解詳情,此時距離他痊癒已過了7年,之後也沒有復發跡象。

科利也發現過去還有47項類似病例,亦有學者發表過類似的現象。這一發現讓他開始探索細菌在癌症治療中的潛力。一開始,他使用活的化膿鏈球菌直接注射至病患體內,使患者罹患丹毒,幸運地第一位受試者的腫瘤成功縮小最終痊癒。

由於直接使用丹毒製劑較危險,經過反覆研究,科利改以鏈球菌與沙門氏菌作為製劑,製作出科利毒素。科利毒素曾用在一名罹患腸道腫瘤的患者,患者很快就恢復健康,然而也不是對所有病患都有效。由於當時的醫學知識尚不完備,對免疫系統、抗原與抗體的學理也都是一知半解,這項技術被當成民間偏方療法。加上當時放射與化學治療陸續崛起,這項研究也被淹沒在研究趨勢的洪流之中。直至近代因為免疫療法發現,這項技術重新被重視,科利被視為腫瘤免疫學的先驅。於1975年設立威廉·科利獎,每年頒獎一次,用以表彰對基礎免疫與腫瘤免疫有巨大貢獻的科學家,迄今亦有多位獲獎者後來又獲頒諾貝爾獎殊榮。

細菌治療 原理機制



腫瘤組織通常存在低氧及缺乏某些營養成分的情況,這種微環境會抑制免疫力促進癌細胞不斷增生與擴張。然而將細菌引入腫瘤,可以破壞腫瘤的微環境,並可以在缺氧條件下生長繁殖,進而釋放有害物質,侵入並直接破壞癌細胞。此外,這些細菌所釋放的有毒物質,能夠引發人體強烈的免疫反應,促使免疫系統識別並攻擊腫瘤細胞。

目前較為知名的細菌治療法,是使用「卡介苗」來治療膀胱癌。卡介苗是從牛的分枝桿菌製作的活性減毒疫苗,裡面含有毒性較弱的病原,作為疫苗施打來產生對結核病的抵抗力,對初期症狀有85%的預防效果,也可以避免併發結核性腦膜炎等嚴重病症。卡介苗免疫療法是將卡介苗從尿道灌注到膀胱內,停留約莫兩小時再排空,視情況不同,每間隔幾個禮拜或幾個月,反覆進行療程,刺激身體產生免疫反應,用以降低膀胱癌的復發機率。

最近的研究表明,細菌治療能輔助化學治療,以細菌刺激免疫反應,降低化療藥物帶來免疫抑制的副作用,藥物引發的T細胞,更能與腫瘤內的細菌相輔相成,達到抗癌的效果。在現今生醫與基因技術的高度發展下,科學家可以透過特殊技術調整細菌的毒性與活性,讓細菌療法更加安全,有效降低副作用,亦可讓細菌作為載體傳輸藥物,或作為免疫調節製劑。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