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為什麼? 2-2

文/星雲大師 |2025.04.18
505觀看次
字級
了悟到因緣,體會到因緣,自然解脫思想上的纏縛。圖/123RF

文/星雲大師

四、有的非真有 無的非真無

平時我們有個觀念,有的東西絕不會說沒有,沒有的東西,也絕不會說有。比如,房子是有的,人也是有的,硬說沒有,豈不是大妄語?

在佛法裡,有的東西用本覺靈照透視,是真的沒有;無的東西,看不見、抓不住,反而存在。例如,風是看不見、抓不住的,可是無形的風,卻能吹動林木,蕭瑟大地。電在哪裡?不是在銅絲上嗎?如果把銅絲剖開,可以知道,電看不到,卻可以觸感銅絲裡有電。愛與恨在人身體上的哪一部分?看不到,卻感受深刻。所以,有沒有的問題,不是全憑感官決定。

真如本性是充滿虛空,遍滿法界,與時間同長,與空間等寬;在境界的立義上本來沒有我們不承認的東西,在法理立義上則是有實相,即使你說沒有,也否認不掉。

佛陀初成道時曾慨嘆:「我不能弘法利生,因為所講的,與世間人所知的剛好相反。他們認為財色名利是快樂,但我認為是苦惱的根源;我講的真如圓成實性是清淨的,是真正快樂的,但他們認為這是虛無飄渺不合實際的。我所證悟的,與一般人所知道的剛好相反啊!」大智、大悲、大聖的佛陀都如此感嘆,可見眾生認識顛倒,不容易回頭轉身。

我們省察一下,有的是否真有?無的是否真無?舉例說明,一般人看到一張桌子,知道這是桌子,但是進一步思考,它也不是桌子,是木材,因為木材做成桌子就是桌子,做成黑板就是黑板,做成門窗就是門窗。我們看到的桌子,實際上它的本體是木材,桌子只是它的假相而已。

而木材呢?它的本來樣子是大樹,砍下來以後才成為木材。那麼樹呢?樹也不是樹,樹的本來面目是種子。種子也不是種子,種子只是假名,種子本來的樣子是因緣,是許多因緣和合才成為這種子。這一粒種子還需要很多因緣(如土壤、水分、肥料、日光、空氣等)才能成為樹。樹也需要很多因緣才能成為木材,木材也需要很多因緣才能成為門窗、桌子、黑板。

我們看宇宙萬有,其實只是一個假名,離開因緣,一切都不是本來面目。所以,說有的非真有,說沒有,也不是真沒有,因為「有」是因「緣」而有,因緣不就是真理嗎?

了悟到因緣,體會到因緣,自然解脫思想上的纏縛。

佛教講空,空是有呢?還是沒有呢?有人說:「四大皆空,空空如也。」一般了解的空,不是佛教的真空,這種的空是有——不空。不空就不能事理無礙,要「空」才「有」,要「空」才能事理無礙。

房舍沒有空間,怎能容納人居住?真空生妙有,以為沒有的,其實還是有的,怎樣從無(空)的上面去認識有?不能從幻有上去找有,要從真空上去找有。唯有用空的至理,才能調攝複雜的事相。

五、汙穢不算髒 清潔不算淨

對一樣東西我們會生起這是骯髒的,那是乾淨的;這間教室堂皇莊嚴,那間房屋破落簡陋,有種種的分別。為什麼說汙穢的不算髒呢?清潔的不算淨呢?先從人的糞便說起,人的糞便連自己都認為骯髒,可是狗兒卻把它當成佳餚美味,互相爭食。我們認為是髒的,狗子卻沒有髒的感覺,這是什麼道理呢?

因為眾生的業感不同,對淨穢的看法自有差異,如唯識學說:天人看到的水是琉璃,人類看到的水是水,魚看到的水是宮殿,地獄裡的眾生看到的水是膿血,而理化學家把它看成二個氫分子、一個氧分子的化合物。同樣是水,業感不同,知識分別,其淨穢價值就迥然不同了。

比如:有些人以吃惡食殘羹為修行,而不覺得苦。例如,會通禪師出身六宮使者,與帝王相處如兄如弟,出家後棲居松樹上,茹苦不避惡食;金山活佛專在廚房裡以洗鍋水為食。歡喜吃魚蝦的人,假如知道吃一口魚蝦,也同時把魚蝦的大小便腸胃都吃下去時,一定覺得噁心;豬肉好吃,但它們都是吃餿水廚餘長大。當然,為了口腹之需,心裡就不把那些看成是髒的,所以淨穢皆由自心所現,自心所造。

佛典裡稱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土,東方琉璃世界也是淨土,有的弟子懷疑的問佛陀:「佛陀,您的世界怎麼不是淨土呢?您看娑婆世界是多麼汙濁骯髒啊!」佛陀即用他的佛力,讓弟子看他的世界,頓時日月四洲,金河茂樹,繁花秀草,齊現眼前。那才是佛陀體驗的境界。

心若清淨,世界自然清淨。如是清淨,才是修道者的圓滿價值,修道者的心中世界,不以外面淨穢為淨穢的世界,修道者的心境可以轉移外境的淨穢。所以學佛的人,要能自立獨行,能在狂風駭浪、舉世濁流的環境裡,不受誘惑影響,進而支配轉化環境。學佛的人,要拋開虛妄的對待法,從超越對待的般若智慧裡,證得心境的湛定。

然而,所謂超越淨穢、對待,是指心境層次的提高,以解脫物欲的桎梏,不能矯枉過正,效法雞犬或邪命外道。

六、退步非落後 進步非向前

退步為什麼不是落後?進步未必是向前,這是為什麼?

好比地球是圓的,飛機往前飛行,飛到最後還是回到原地,可見進步不一定是向前。有時退一步想,海闊天空,回頭轉身,就是彼岸。所以,研究佛法的人,人生觀往往跟別人不一樣。一味的進步、向前,碰到障礙,無法突破,有時候你回過頭退一步路,反而比較容易到達目的地。同樣的,用後退的心,回頭的態度化導人間,道路也會變得寬廣,那才是真的進步。

學開汽車,只知前進不是高手,要會倒車才是高明;學開輪船,不能一直前行,有時轉彎倒退更為重要。

引擎利用後退的力量,引發更大的動能;空氣愈經壓縮,更具爆破的威力;軍人作戰,有時候要迂迴繞道,轉彎前進,才能勝利;農人插秧,必須退步行走,才能植株滿田。一個人在世界上做人處事,必須謙恭禮讓,一個人想成功立業,必須懂得以退為進。很多時候,想成就一件事情,必須低頭匍匐前進,才能竟功。

古來的先賢豪傑,從官場利祿之中退居後方,是為了再待機緣;有些能人異士隱居山林,是為了等待聖明仁君。有的人重視「韜光養晦」,有的人等待「應世機緣」;有德飽學之士都會懂得「進步哪有退步高」。

三國時代,劉玄德知道太子劉禪無能,要諸葛孔明取而代之,但因諸葛亮謙讓,反而在歷史上留下忠臣之名。周公輔佐成王,雖是長輩,一直以臣下自居,所以能成周公的聖名美譽。

人生追求的是圓滿自在,如果只知前進而不懂後退的人生,它的世界只有一半;若只有退後而不知前進,則失去承擔的勇氣。因此,了解進退、掌握進退,才能將人生提升到擁有全面的世界。

「為什麼?」說明對世間的認識:在數量上不講究多少,在物體上不講究大小,在時間上不講究長短,在空間上不講究有無,在認知上不講究淨穢,在行動上不講究前後。過去的觀念,不一定正確,從佛學的角度,將過去對數量、物體、時間、空間、認知、行動,重新衡量。

不過,光從道理上研究,只是知識的了解,仍然不夠徹底,應該進一步追求精神上的落實與修持;佛法不同哲學,除理解以外,還要實踐。

有人問趙州從諗禪師:「怎麼樣才能修行開悟?」趙州禪師不回答,站起身來說:「我要小便去。」說後就走,走了一段路停下說:「你看,這麼一點小事,還要我自己去。」小便是小事,須要老僧自己去始得,他人是沒辦法代替;真正解決問題,還得靠自己實際體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