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為什麼? 2-1

文/星雲大師 |2025.04.17
493觀看次
字級
藉著義理可以了解事相,雖然只是一粒微塵,從這微塵,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圖/Pexels
藉著義理可以了解事相,雖然只是一粒微塵,從這微塵,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圖/Pexels

文/星雲大師

「為什麼?」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也是一個重大的問題。

《大智度論》說:「佛法大海,唯信能入。」信仰是入佛之門的首要條件,但是佛法除了信仰外,還得從另外一個角度──「為什麼」來看,也就是從「疑」入門。

佛法常說:「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懷疑也是入佛之門。沒有問題,怎麼會有解答?有了問題,有了疑問,引發思索,才能有解答。解答圓滿,心中生信了,然後由正門導入堂奧。所以,禪宗最提倡疑情,先提起話頭,提出問題,發出一團疑情,再參究「為什麼」。

「為什麼」是個很深的問題,也是個微妙難答的問題。簡單的事情,多問幾個「為什麼」,就變得不簡單。「為什麼要吃飯?」「因為肚子餓。」「肚子餓了為什麼要吃飯?」「吃了飯才能飽。」「為什麼吃了飯就能飽?」人們自古以來,把每天吃飯當作尋常的事,若能回答「消化」、「營養」、「排泄」等相關的道理,問題就不簡單了,這也是國父以「飲食」為例,作為他「知難行易」學說的基礎之一。多提出問題,問題也就玄深了。

研究佛學,是希望對浩無邊際的佛法作更進一步的探討。也許有人將信將疑,甚至以懷疑的態度學佛,不過沒有關係,因為佛教不怕懷疑,並且經得起懷疑。懷疑,正可蘊發思想,知性明心,這正是佛教不同於一般宗教的地方。

在此提出並解脫令人生疑的問題,藉以引導大家的思路,走入佛教的正理。

一、一個不算少 萬億不算多

一般人的觀念,「一」是整數的起點(零是近世才被列入數字中,而這裡所談,為能數的東西,零不在範圍以內),萬億是個很大的數目。為什麼「一個不算少,萬億不算多」呢?佛教對於數目、數量不是一筆糊塗帳,也不是多少都搞不清楚。一個很小的數目,為什麼要說不算少?萬億又為什麼要說不算多?

舉例說,一支粉筆的粉末,是很小的微塵。仔細想,這支粉筆的製成,是由石膏、白石灰、顏料、水分組成,工人把它灌入模子,經過太陽曝晒,熱度烘乾,然後成為粉筆。

再想:工人為什麼要製作粉筆?是為了賺錢營生。既要生活,就要吃飯、穿衣;談到吃飯、穿衣,就想到裁縫師和種田的農夫;農夫耕種,又需要陽光、水分、空氣……

連綿推演下去,這支粉筆是集合宇宙萬有的能量和質量,才能成為粉筆,怎麼能說很少呢?

教室稱為一間,台灣稱為一地,地球是一座星球,宇宙是一個虛空。這支粉筆的一粒粉末與一個虛空,都稱為「一」,那麼,這個「一」不是很大嗎?因此有人提出一個問題:萬法歸一,宇宙萬有歸於一,一又歸於何處呢?一歸萬法。

在佛教裡,一與萬億不是現象界,不能以多少來衡量。《金剛經》說:「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福德,寧為多否……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一般人以為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數量很多,四句偈數量很少。四句偈講的是簡便、稀鬆平常的事,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才是難事。其實不然,三千大千世界七寶的數量,總有個數字,凡是有數量的,都是有相、有住。一首四句偈,幾句佛法,看似很簡單,但不相同。

譬如,有人得到一萬、十萬,甚至百萬、千萬元,雖然歡喜,但這一筆龐大的金錢,一直揮霍,不到三年五載就會用完。可是,聽聞佛法後,佛法在八識田中存儲反應,流衍不盡,不但今生可以薰導行為,生生世世都閃爍心海,以迄妙智功成。所以,四句偈的功能,歷劫不泯,大大勝過有為法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寶。

二、微塵不算小 虛空不算大

原子、電子、微塵是最小的單元,一般人以為是最小的東西,但在研究佛學者的眼光看來卻不是很小;虛空很大,但也不算很大。為什麼小的不算小,大的又不算大呢?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曾問智常禪師:「佛經上說『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是在騙人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我豈止讀書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裡了。」

智常禪師說:「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粒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騙人嗎?」

李渤聽後,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恍然大悟。

萬卷書我們能讀得進去,一本書為什麼放不進去呢?我們不能把事和理分開,應該把事相和義理融會貫通,這便是心的客觀性和超越性。

藉著這個義理可以了解事相,雖然只是一粒微塵,從這微塵,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這粒微塵就是一個虛空,這個虛空就如我們的心,心在哪裡?無形無相,虛空看不到,拿不到,可是這個心卻包含太虛,量周沙界。

其次,以聲音來作比喻,我們在屋裡說一句話,屋外十公尺,肉耳就聽不到了,但是如果有天耳通,不論多遠都能聽到。美國轉播棒球比賽,台灣不但能聽到,而且能從電視看到;我們說一句話,聲聞三千大千世界;投一顆石子到大海,雖掀不起波濤,卻能使整個大海受到震動。因此,雖然一粒微塵渺若無形,但一即一切,也是廣大的意義。

常聽到:「莫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積小善可以成大善,積小惡可以成大惡;滴水可以穿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此,小的不算小,大的不算大。

三、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長

在佛教裡,「剎那」是依心識生滅計算,時間很短;「劫波」是依世界成毀計算,時間很長。一般人也認為,剎那是極短的時間,劫波是最長的時間。「剎那」短到什麼程度?經典說:「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那麼,「剎那不算短,劫波不算長」,要從哪裡了解?

其實,時間本身不是實體,無可衡量長短。有人感嘆:「人生苦短,只一彈指間。」也有人感嘆:「人生難過,度日如年。」對想念的人而言:「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對開悟者來說:「人生百歲,如石火電光。」時間沒有長短,完全依附心行的情緒顯現。有的微生蟲朝生暮死,完成一生;有的動物壽命比人類長幾倍,也是度過一生。無論長、短,都是一期生命。

除了相對時間外,人生另有超越時間的壽命,不是以時間長短可計算的,如果覺悟這個道理,雖是朝生夕死,也會感到生命是永恆的。生命本來就是如此,天地劇場,有情做客,人,本來就不會死。若不能覺悟,就算人生億萬年,也是浪費人生,虛擲生命。

佛陀在八十歲將入涅槃時,弟子們非常悲傷,因為佛陀將要離開大家,人天眼滅,世界長夜。其實,佛陀是不會離開我們的,有為的肉體雖然消滅,但那是生、老、病、死的自然現象,佛陀的法身慧命卻會融入無相的法性裡。我們深深的體會到,假如佛陀在世間還沒有死,而我們不奉行佛法,那生對他又有何意義?如今他雖離去,而佛法常存,真理永在,這就是佛陀的法性,就像火炬,永遠照耀世間!

有的人僅活幾十年,卻對這世間的影響無限,如僧肇大師及譚嗣同、鄒容先烈等;有人奮發努力,很想有所成就,卻遭遇障礙,歲月漫漫,終於一無所成。長和短完全是一個人分別心的作用。

1914年冬季,太虛大師在普陀山閉關,一夜,開大靜時,一聲鐘下,心空際斷,泯無內外,再覺已是清晨,這一夜,像只坐了一個小時而已。

所以,我們不必掛念時間長短,只問所修所學的價值。長與短沒有絕對性的衡量比較,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裡,對時空觀念也有類似的詮釋,可作為參考。(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