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研究顯示,約有百分之二十的強迫症患者,同時合併有躁鬱症,這類患者臨床特徵是:強迫症狀會隨心情好壞,而有所起伏。身心科醫師指出,維持規律生活、適度運動、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社交互動,以及學習壓力管理技巧,皆為預防情緒疾患的重要方式。
A小姐自大學時期,開始出現強迫症狀,初期僅是反覆確認門鎖與電器開關。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症狀逐漸惡化,演變為嚴重的洗手行為,每次洗手長達十五分鐘以上、刻意避免踩到特定地板磁磚圖案等。儘管曾接受多物血清素藥物與認知行為治療,效果仍僅是短暫改善,無法維持。每日平均耗費四到六小時於強迫行為,影響日常生活與工作表現。
直到向身心科醫師尤冠棠求助,透過「近紅外光腦光譜儀NIRS」檢測,發現A小姐除了強迫症,還合併有「躁鬱症」,經過抗憂鬱藥物合併情緒穩定劑與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患者強迫症和躁鬱症,都獲得穩定控制。
尤冠棠醫師表示,如心情處在輕躁期時,強迫症狀會突然改善很多甚至消失,而掉到憂鬱期時,強迫症狀也會特別惡化,這類患者的藥物治療方式,也跟傳統強迫症患者不同,需要配合抗憂鬱藥物、情緒穩定劑與抗精神病藥物,若只吃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很容易效果不佳,被當成「頑固性強迫症」。
尤冠棠分享,根據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以及《精神醫學年鑑》特刊,注重EPA和D3的攝取,可有效降低情緒疾患的發作風險。此外,也要維持規律生活、適度運動、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社交互動,以及學習有效的紓壓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