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祕密基地

文/何淑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前國文系主任) |2025.04.15
212觀看次
字級
圖/AI生成
圖/一爐香文化提供
圖/AI生成

文/何淑貞(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前國文系主任)

《人間福報》推廣讀報教育,特別推出【想讀】版面以饗讀者。本版精選《理想的讀本》國文篇內容,邀請學者導讀古今中外名作,帶領大眾深入經典,盼藉此提升讀者文學素養,在書香中拓展視野,探索人生智慧。



親情,大概是構成中華文明最特殊、最重要的基因了,即使在明代大儒歸有光的內心中,也有著無比重要的地位。在這篇描述小小書齋,短短的〈項脊軒志〉中,我們可以從簡潔、樸實的文字裡,看出作者的志趣和品行,同時強烈感受到作者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真切的情誼與深深的想念。



歸有光,字熙甫,明代江蘇昆山人,世稱震川先生。九歲能文,二十歲通四書五經。科舉失利,上京會試八次不第,六十歲才舉進士,出任湖州長興知縣。遇荒年,有窮人為盜,被判死刑。他深入訪查,體民疾苦,釋放了死囚數十人,以及鄰縣連坐罪的一百個犯人,並論罪懲治魚肉鄉民的富豪大戶,得罪權貴,因而貶官。官至南京太僕寺丞,居官時間不長,常居鄉間。

承古創新,文風獨具的歸有光

歸有光是明代中葉古文派的代表,為文疏淡自然,主張不為「剪紙染彩之花」、「情感真摯」、「謀篇遣詞,明淨有法度」。承繼了唐宋古文家言之有物的傳統,且有所發展和突破,把家庭瑣事都寫到載道的古文裡,寫得含蓄深沉、委婉傳神,這是他開拓之功。

有憂國利民的胸懷,對國計民生頗為關心,除散文著作外,尚著有〈三江〉、〈水利〉等致用實學,明代清官海瑞用他的意見治理水患,卓有實效。有《震川先生文集》、《別集》、《文章指南》、《三吳水利錄》等傳世。文集中除壽序、墓誌銘等應酬文章外,有反映賦稅嚴酷、饑荒慘重、倭寇侵擾等有關社會問題的論述,更多的是記述親友生活的瑣事、庭院景色的描寫,在藝術上多所創新,開韓、柳、歐、蘇未有之境。例如〈項脊軒志〉,從尋常家庭、生活瑣事,營造出小軒奇景,以及高遠的意境,就是他開闢出來的新境界。

書齋雖小 境界高遠

〈項脊軒志〉是圍繞著書齋的記事文。歸有光出身寒微,在這小書齋讀書成長,成為有為有守的君子。小屋低矮狹小,有如人體頸項與脊椎相連之處;又因為他的九世祖曾居住在太倉州的項脊涇,為了表示不忘遠祖及崇敬之情,故將書齋名為項脊軒。

本文首先簡明具體交代了項脊軒的舊貌:這是一間東連廚房、西接內室迴廊通道上的小屋。坐南朝北:陰暗;百年老屋:破舊;一丈見方,只容一人居:狹窄。晴天掉土,雨天漏水,幾乎無處可安放書桌。接著寫修葺後的新貌:不破、不漏、不暗,有日、有月、有花、有鳥,光明整飭、安寧美好。前後映襯,呈現書齋的新氣象、新境界。

在富有詩意的小小書屋裡,自己的讀書聲,應和萬籟之聲,自得其樂。其精神意趣,超越狹小的書齋,與天地自然感通往來,境界高遠。

書齋見證至親情深

接著敘述家中三件事,是全文的重點:首先是大家庭的解體。項脊軒前的庭院,本來通連南北兩個院子成為一整體,到父親這一輩分了家,各自豎起臨時性的籬笆,逐漸變成永久性的牆,各房隔閡愈來愈深,以致「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於廳」,形象地寫出家庭的混亂。出身世家的歸有光,在書屋裡推窗便見雜亂之象,必定感到家道衰落的哀傷。

第二件是借老嫗的敘述,悼念亡母。歸有光八歲喪母,至束髮讀書軒中,已事隔七年,如今僅能從老嫗敘述的瑣事中,領會溫柔的母愛,實是可感可悲。「而母立於茲」、「以指扣門扉」,寫得細緻而清晰,讓人如見如聞。「兒寒乎?欲食乎?」母親的口吻宛然,表達懷念之情深切而真實。

第三件寫祖母對自己的關懷和勉勵。歸有光自十多歲起,五應鄉試不第,寫作本文時,仍在奮發求取功名,字裡行間不無失敗的挫折感。「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傳達出一份憐惜與關懷;「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是對孫兒的期許;「此吾祖太常公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是對孫兒的鼓勵。就在這些敘述口吻中,一位家道中落的慈祥祖母形象,便躍然紙上。

以上三事發生在同一庭院中,實在令人感嘆。作者感情的流露,第一事使他心寒,但並未直接表示感情;第二事是「余泣,嫗亦泣」;第三事是「長號不能禁」。三件事在感情上是由遠及近,由家族到至親、到自己,層層遞進加深。

在家道中落,前輩讀書久不效的歷史背景下,書齋靜寂,主人閉戶獨坐,埋首苦讀到「能以足音辨人」,其孤獨形象、心情抑鬱可以想見,懷人之情裊裊不絕,文氣跌宕,令人低迴不已。在眾多有為有守的古人中,歸有光選擇了諸葛孔明和蜀清自況,抒發繼志先祖志業、光大門楣、兼濟天下的抱負。尤其是選了蜀清這位女性,可見他對祖母、母親的孺慕之情,以及兩位至親對他影響的深遠。

末段是十多年後補寫的,追悼元配魏氏。歸有光婚後仍讀書軒中,妻子和自己志同道合,時至軒中,紅袖添香,對自己的想法認同和尊重。妻子的理解、安貧、鼓勵,點滴在心,「妻死,室壞不修」,悲痛不言而喻,筆法婉轉雋永。庭中妻子手植的枇杷樹「今已亭亭如蓋矣」,睹物思人,悼亡之情有如此樹,歲歲年年,生生不已。以景結情,情韻悠然不盡。

〈項脊軒志〉的文化意蘊

全文以空間環境為經、時間人事為緯,經緯交錯,以書齋貫串,形散神不散。記敘具體而細膩,寓情深切自然,筆墨疏淡而情韻綿遠。歸有光善於捕捉生活細節,如小屋、樹鳥、窗牆以及親人言行,娓娓道來,從容恬淡,美感動人之處,溢於言表。於記敘文中讓感情自然流露,是歸文的特點。

書齋是文人的祕密基地,作家在這祕密空間可以讀書、休息、寫作、發呆、引發聯想、捕捉靈感。除「項脊軒」外,還有劉禹錫的「陋室」、陸游的「老學庵」、蒲松齡的「聊齋」、紀曉嵐的「閱微草堂」、梁啓超的「飲冰室」等,都各有意義和影響。書齋無關乎大小、裝潢、舒適、完備,重要的是符合需求、適得其所。一顆安靜的心在哪裡,書房就在哪裡。

中華傳統文化是家為國本,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我國數千年來殷實的家庭,都能維持傳統家族倫理於不墜而源遠流長。個人學前的生活教育,立身行道,無不得力於家庭的潛移默化,子弟的品德修養和學業督導,均有賴家庭教育養成。

歸有光的母親出身吳家橋的周姓大家族,家境富裕而敦尚簡實,注重子女教育,半夜醒來都不忘督促子弟背書;祖母也是世家之後,隨機鼓勵孫兒努力向上;婚後又有溫婉解意的妻子伴讀。讀書成長,顯然得力於母親的教育、祖母的鼓勵、妻子的理解,終能以遠大的胸襟立身行道於天地間。

我國傳統尤其重視家庭教育,而母親是最偉大的教育家。打開歷史卷軸,成功的母教不勝枚舉。教養的方式或因時代、環境、個別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是天下的母親,都會精心盡力培養子弟,優良的文化精神,當會傳承不輟。

摘自《理想的讀本.國文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