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Pexels
文/昴星團
一個人的旅行,除日用必需品,一定要帶紙筆、音樂播放器、擴香石,因為旅行就是開啟敏銳五感的移動。
第一天從屏東取道台九線,夜宿富里。富里在池上之北,是花蓮最南的小鎮,坐臥在中央山脈下方,安靜得像個不吵不鬧的孩子;深夜,偶有機車呼嘯而過,簡直如天外掉落隕石般令人驚訝的大聲啊。二月下旬,節氣中的雨水才過,花東縱谷的水田還是剛下秧苗的寶寶,水田倒映天光,風吹來波光粼粼,和稻穗成熟時分有不一樣的景致。
一個人的異地空間有音樂、香氛,有別日常生活軌道的小小流浪,是和自己相處的好機會,也是送給自己的禮物,靜定和緩聽內心的聲音,隨意書寫。想起白天開車,太平洋岸邊捲起如紗裙的浪,無始無終的湧動著;花東縱谷左右都是山,彷彿父母穩當的臂彎,山腳下的水田恰似父母恩賜的糧食。
一個人的旅行,原來是要找回離自己有點遠的安全感。
第二天早上走台三十線,經過玉長隧道到台東長濱。一條路、一台車、一個人,車隨山轉天地悠悠卻不孤單寂寞;穿出玉長隧道太平洋跳入眼睛裡和心撞了個滿懷。長濱有一條望海的金剛大道闢在稻田的中央;有山、有海、有田,不就是一種和大地預約的富庶嗎?
長濱有一處吳若石神父創辦的腳底按摩基地,讓婦女朋友們不用離鄉背井就可以賺錢謀生;我再度前往,這次卻沒有見到高齡八十五的吳若石神父。年紀很輕就從瑞士來到後山的神父,把一生歲月奉獻給台灣;長濱鄉應該沒有人不曾聽過吳神父的傳奇吧。車子沿台九線往南開,經過在我右手邊的宜灣天主堂,雖然去過,還是停車往回走再次沿緩坡往上走,輕輕向聖母禱告後,走向史泰南神父紀念園區。說是紀念園區,實則是一塊布滿石塊的小小耕地。
這裡讓我想起年長的史神父,常常只穿一條短褲耕田種地。人和地方的連結是相輔相成的,我這個外地人因為吳若石神父和史泰南神父對長濱、宜灣印象深刻,我想是神父的愛留給地方豐沛的能量。
旅行讓我親近土地,從不熟悉到熟悉就是輪胎和腳步留下的痕跡,心的歷程和旅行的公里數應該成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