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玉澄
二月十七日上午,無意間散步到桃園縣客家文化館,見廣場上設置了香案,幾位穿著藍色長袍的年輕禮生(引導祭祀禮儀者)進出忙碌。因與昔日擺設迥異,我好奇地詢問一位禮生:「你們在祭拜什麼?」他大聲答道:「今天正月二十,是天穿日啊!」
天穿日,也稱「天穿節」,又叫「補天節」,源自「女媧補天」的傳說,也是中國歷史上記錄氣候變遷最早的神話。
追究女媧之名,最初見於戰國的《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而女媧補天之說,則出自西漢的《淮南子‧冥訓》:「往古之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爁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歷史上最早可見天穿日,則始自東晉王嘉所撰〈拾遺記〉:「江東俗稱正月二十日為天穿日,以紅縷繫煎餅置屋上,曰補天穿。」宋代李覯有詩:「媧皇沒有幾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間閑婦女,一枚煎餅補天穿。」
到了清代,俞正燮《癸巳類稿‧天穿節》記載:「宋葛魯卿勝仲《驀山溪詞‧和朱刑掾天穿節》云:『天穿過了,此日名穿地。摸石俯清波,竟追隨新年樂事。』」歷代傳承,才知天穿日後的次日還有「穿地日」。
中國歷史悠久、疆域廣大,因天穿而起的節日,因朝代、地區的演化,習俗也各不同:如水中摸石、天穿射(射箭比賽)、填穀倉(由天蒼演變為填倉)、煎餅、甜粄扎針、全日休息;有些地區,會在此日將煎餅撕成小塊拋向天空,意為補天,再撒些於地,意為補地。
天穿節,主要流傳於大陸北方及客家地區,其中又以陝西、山西、河南地區傳播最為廣泛,亦隨客家人流傳至台灣。在二○一○年一月公布的《客家基本法》中,原本訂農曆正月二十天穿日為「全國客家日」;後於二○二○年,改將十二月二十八日「還我母語運動日」訂為全國客家日。
不過,每年在天穿日這天依然有慶祝活動。習俗雖多與福建、嶺南類同,但也增添了一些本土特色,如傳統客家男女對唱、客家戲曲表演、製作千斤甜粄或客家日櫻花季等活動;但設神案獻禮、祭拜,尚屬首見。以節慶或宗教方式推廣天穿日,讓新生代與傳統文化連結,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義,值得肯定。
其中,最值得人們深思的女媧補天神話,更像一則古老的預言:有朝一日天地崩壞,野火不止、水患不絕、地震頻仍,民不聊生。對照現今撒哈拉沙漠暴雨、各地山林野火、地震與極地冰融……氣候巨變下的影響,似乎正印證著「四極廢,九州裂」的景象。
此時,地球或許更需要一位現代女媧,以她的愛心努力補天、補地。更重要的是,修補修正人們自私狹隘的貪婪欲念,把美好的地球留給下一代、下下一代,或許才是現今紀念、慶祝天穿日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