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筱婷
從彰化回到家鄉工作已然有十年的時光,彰化廟宇古蹟甚多,我經常在閒暇之餘,騎著摩托車四處尋訪這些隱藏在巷弄中的古蹟。
前幾年,在媒體上看到彰化集樂軒已開放民眾參觀,不由得回想起之前看到集樂軒內無人打理的樣子,實在是頗為可惜。現在看到整修完成後的樣貌,心裡甚是歡喜。
集樂軒是由清朝時期渡海來台的楊應求所創建。他先是創設了南門梨春園,再依序設立東門集樂軒、北門繹如齋,最後才設置西門的月華閣等,被稱為「彰化四大曲館」,將北管曲藝傳入彰化地區。
彰化四大曲館,分為以集樂軒為主的「軒派」及梨春園的「園派」,而月華閣與繹如齋,則被歸屬於軒派。兩派之間的競爭極為激烈,在當時還有「軒園咬」的說法。
一開始,集樂軒原位於今彰化永樂街慶安宮(建於清朝嘉慶年間,主祀保生大帝,又稱「大道公廟」)現址。幾番搬遷後,才於昭和九年集資購地,興建了新的集樂軒館社。
我大約十年前到訪集樂軒時,整建工程尚未進行,差一點就「過集樂軒而不入」,還好,當時有一位老伯伯幫忙開門,讓我得以入內參觀。
館舍前面,有一個小小的曲館埕,替我開門的老伯伯說,這個小廣場是過去民眾集會與集樂軒進行各項練習的主要場所。至於集樂軒的建築外觀,則是西洋形式的洗石子樣貌,匾額上刻有「集樂軒」三字。
十年前到訪時,可能因尚無人管理,內部稍顯雜亂,正中央的神桌上供奉著「西秦王爺」。早期,北管的「福祿派」奉祀「西秦王爺」,「西皮派」則是奉祀「田都元帥」,將祂們當成戲曲的守護神祉。如今,許多曲藝館則是共同供奉西秦王爺與田都元帥。
集樂軒裡,如今還保存有匠師父子陳穎派、陳文俊的彩繪作品(二人後來也協助進行永樂街慶安宮的彩繪修復工程),除此之外,還可以看到碑記、匾額、樂器、戲箱、曲本抄本、樂服等文物。
雖然,我對北管曲藝可能並不是很了解,但來到這裡,還是感受得出集樂軒守護民間曲藝的努力。而重新修復之後的集樂軒,想必一定更為精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