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少霖
福建南安市霞美杏埔村,有一幢石頭大厝,當地人稱它為「土樓」,更確切的名字為「半壑棲」。其大門呈拱形,高約二‧七公尺,今時石牆與門均已泛黃。
壑,坑谷、深溝之意。半壑,可理解為:不深不淺、不高不低,不太得意也不太失落。太高太深顯得危險,太淺薄平淡又過於無味,介於中間更能隨心隨性,不刻意、不執著,方為半壑。
棲,居留、停留之意。本義為鳥類歇息,此為住宅之意。
而今,半壑棲早已不再住人,裡面為邊上村民的菜地。現今,陰刻「半壑棲」三字的青石匾額上有世人廢棄的汽水瓶、羽毛球,原本面目被藤蔓遮掩,邊上有兩方石雕,各有四匹奔馬。
半壑棲的始建者為洪三射,為當地杏埔村十二柱始祖,歷世八十四年。其父武舉人出身,其為貢生,歷經清代康雍乾三世,後代有多位舉人、貢生、秀才,以商立業,子十二人,建十二幢大厝及半壑棲,可謂名門望族。
半壑棲已荒廢了四十多年,據村中老人敘述,此樓始建於康熙五十五年,舊時,樓前有溪水與渡口,名為「杏埔渡」,與溪對面的石礱渡等對接。半壑棲建成後,始為倉庫,以存放桂圓乾、烏糖之用。
洪三射去世後,半壑棲曾空置一段時間。民國初年,當地村民洪萬敬將之改建為機械糖部,後被國民黨作為田管處,即農民交公糧之倉庫。一九四九年,當地杏光小學由王公遷至半壑棲,後遷出。而後,丰州公社將之作為糧店倉庫。
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此處開闢為鞋廠、皮具廠。兩廠關閉後,半壑棲即無人管理,逐漸淪成廢墟。民間另有傳聞,該樓曾用於防抗倭寇與土匪,也有人傳說它為藏寶所在。
半壑棲為土石結構,總占地面積六百五十多平方公尺,原為上下兩層格局,建築總面積約一千平方公尺。牆壁厚度不同,不同方位各達一‧三至一‧八公尺,內部為糖水混凝土壓實所製,外牆部分為大型石料,牢固且具防火功能。
由外部觀看半壑棲,所採石料巨大,原配有閣樓。歷經數百年時光,內部建築大多已坍塌,唯有正面石牆保存最為完好,仿若一堵城牆。淡黃色澤的花崗岩面鏈接處平整、密實,宛若無縫一體,更顯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