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理想的樂園 悅讀〈桃花源記〉

文/何淑貞教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前國文系主任 ) |2025.04.01
453觀看次
字級
圖/AI生成
圖/《理想的讀本》提供
圖/AI生成、《理想的讀本》提供

文/何淑貞教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前國文系主任 )

《人間福報》推廣讀報教育,特別推出【想讀】版面以饗讀者。本版精選《理想的讀本》國文篇內容,邀請學者導讀古今中外名作,帶領大眾深入經典,盼藉此提升讀者文學素養,在書香中拓展視野,探索人生智慧。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方樂土,用以逃避不如意的現實。

〈桃花源記〉是田園詩人陶淵明影響最為深遠的作品之一。

這篇在一千六百年前杜撰的武陵漁夫的遭遇,以文中描寫的

離奇美景、與世隔絕的超然和恬淡安適的生活情調,

成為中國式烏托邦的原型,而為後世文人憧憬,傳頌不絕。



陶淵明生長在一個老莊盛行、士族沒落、軍閥代起、文化藝術大放異彩的時代。他的生命情調接近道家,幼年接受正規教育,受儒家思想薰陶,清楚讀書人應該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曾為用世的理想而出仕,然而在官場中看到的是貪贓枉法、權謀營私,看不到實現理想的道路。

任真守拙棄官歸田的陶淵明

經過十二年的徬徨擺盪掙扎,最後決定「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逃祿歸耕,堅持開荒南野、守拙田園的生活,躬耕自養,不假外求,目的是要保存自然和真淳的本性。

在淳風日盡的世道中,安貧樂道度過二十二年的躬耕生活,〈桃花源詩並序〉以沖淡洗練的筆墨,描繪出一幅無世網羈絆的人間樂園圖景,是他理想社會的藍圖。

他一生努力都在超越自己所遭遇的矛盾,使生命獲得和諧。他以整個生命投入自己的存在抉擇,從任真守拙和棄官歸田兩個層面來實踐,心、跡無間的與天地同流,隨大化永恆。

陶淵明詩風質樸自然、蘊藉雋永,富於超然物外之趣,被評為天籟之音。散文無論是敘事抒情,都能以平易親切獨樹一格,質直不文的語言藝術造詣,是難能可貴的樸素美。

充滿詩歌想像力的〈桃花源記〉

全文以捕魚人的經歷為線索,先交代了故事發生的時代、漁人的籍貫,寫得真實可信。再透過漁人的觀感,敘說通往桃花源沿途所見,進入桃花源後與桃源人的互動情形,後來出山,還刻意沿途做標誌等,寫得歷歷在目。

桃源裡土地平曠、屋舍整齊,並有良田、美池、桑樹、翠竹等。其間道路縱橫,雞鳴犬吠相聞,男女老幼都生活融洽,是個交通便利、豐衣足食的寶地。作者細膩地把這個美好的社會寫得很真實,對比山外動亂的現實社會,令人神往;卻又暗示記實中的虛幻,例如只說故事發生在晉孝武帝年間,沒有確切的年月,讓人無從查考,只是個傳說罷了。漁人的籍貫只寫郡縣,並無姓名,又是於事無考。

漁人在歸途中雖「處處誌之」,再訪時「遂迷,不復得路」,既呼應前述「『忘』路之遠近」,也可見桃花源是無處可尋的。接著用一個與作者時代相符,真有其人的劉子驥「規往未果」,以增加故事的真實性。最後簡單以「後遂無問津者」作結,已經無人關心桃花源的有無了。「世外桃源」是普世嚮往的境界,是人類永恆努力追求的目標。

桃花源象徵理想的社會模式,結語「後遂無問津者」暗示那時代已無人追尋理想的社會了。這是陶淵明對時代的絕望和深沉的悲哀。

〈桃花源記〉遣詞用語精準簡練,且概括力強,如桃源人問漁人「所從來」,作者僅用「具答之」三字便概括了漁人全部答問 ;漁人向太守報告桃花源的情狀,也只用了「說如此」三字。敘述層層深入,結構謹嚴,樸素自然地寫出了人人嚮往的境界,這是陶文的藝術魅力。

後世景仰的陶淵明

從陶淵明晚年「開荒南畝際,守拙歸園田」的表面生活來看,一般史書都把他歸入〈隱逸傳〉裡。其集中有很多以田園生活為內容的詩作,把自己對自然和田園生活的熱愛融入詩中,分外感人,開創田園詩一體,稱為田園詩人。

陶淵明不僅是一個具有高才的詩人,而且在生活上有高趣,在品德上保持高尚的節操,贏得了「文學品節居古今之第一流」的稱譽。

其作品所呈現的「和諧靜穆」,是由於生命上的充盈自足,有如「秋潭月影,徹底澄明」。當時的文壇宗主顏延年對其人品作出了極高的評價;南朝蕭統斷言他「文章不群」、「獨超眾類」、「莫之與京」;充滿雄奇高健氣勢的唐代,雖然對其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平淡樸實的詩風不一定推崇,但是大多數人仍然識得他的價值。

尤其是安史亂後,士人對其詩有更深的體悟,心追手效其詩風的大有人在。真正識得陶淵明出類拔萃的是宋人,兩宋的詩壇鉅子,莫不以他為師,推為詩國巨人;奉陶詩為詩藝圭臬。

宋人經歷過世事滄桑與人生憂患,精神趨於內斂,追求心靈的自在自得,詩歌審美講求韻味逸趣;陶詩造語平淡自然,表現得蘊藉雋永,富於超然物外之趣,其神理趣味與宋代的文化精神頗為相通,也難怪宋人認為陶詩冠絕古今了。此後,世人對陶詩由賞愛而理解,而深心相契,至今不衰。

陶淵明的詩心與哲思

劉裕篡晉後,陶淵明的作品僅書甲子,不書劉宋的年號,有人以世俗的道德忠義加譽,說他有「不事異代之節」,這不免窄化了他。他觀察到的大自然是物物和諧,彼此親密無間地相依相生,充滿生機生趣:「有風自南,翼彼新苗」; 他高度理解人生至理,人與人之間也應是和諧友愛,清靜和平地生活。陶詩所呈現的景物人情,和諧靜穆。改朝換代,他只是哀衿陵夷遷替,致使生靈塗炭,不會在乎一姓的興亡。

寒暑代謝、衰榮無定是萬物無外的宇宙定律,歲月飄忽,人生不可能常存永駐。陶淵明以其睿智徹悟人生哲理,面對死亡的深淵,詩人參悟了人生的意義、價值與目的,由此展現生命的美與崇高。

回歸自然的超然境界

他一再強調自己質性自然,歸園田是本性的呼喚。以士君子的身分混跡隴畝民,是因為力田耕作的生活不假外求,最近自然。與其在「日月不肯遲,四時相催迫」的恐懼憂傷,不如「縱浪大化中」,將有限的生命徹底回歸自然。

回歸自然的意蘊,外在層面是回到自己夢想的田園,內在層面是回到自己生命的本真,擺脫官場的俗套,超脫俗念,去機心顯真性,不再捲入人事的傾軋牽絆而媚俗阿世。披星而出、戴月而歸、開荒田野、種豆南山,以躬耕經營衣食,也通過躬耕憂道保真,經由當下即得對有限人生的超越,是深契自然的真灑脫。

因為他堅守著自己的理想、價值、信念、節操,昇華自我生命,使自己同流於天地,其自在灑脫有莊子的超曠,也有儒家憂勤惕勵的支撐,是儒道雙修的文化精神。「達人解期會,逝將不復疑。忽與一杯酒,日夕歡相持。」這是經過一番人生探索後的大徹大悟,「歡」是描述詩人閃爍著洞察宇宙規律、充滿智慧光芒的歡顏,透露出一份睿智與執著。

陶詩篇篇有酒,他飲酒目的是「遠我遺世情」,也就是讓自己融情遠寄,心遠地偏。詩人從此嘯歌寄傲於東軒下,「此在」就是永恆。陶淵明其人其詩「平易率真,單純樸拙」,精神境界深廣博大,給讀者無限的闡釋空間,可以和各代人展開對話與交流,並且獲得啟迪。他的詩文展現灑落悠然的生命境界,超脫任真的人生韻味,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帶領讀者走向澄明。

摘自《理想的讀本.國文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